碳排放权交易新规将施行 直接影响哪些行业?
期货日报 2024-05-02 13:57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2024年1月5日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碳排放权交易对相关行业产生什么影响?除了第一批纳入的发电企业,后续市场扩围的话,哪些行业会被纳入?被纳入后,这些行业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对此,期货日报记者采访了行业相关人士。

发电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首个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正在积极推进煤炭低碳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努力减碳降碳。”英大期货前研究所总经理教授级研究员蓝天祥介绍,2021年年底至2023年年中,发电企业供电耗煤率下降,度电耗煤保持在288—304.8克。

截至2024年3月,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为29.9371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为13.9666亿千瓦,占比46.6531%,这是2023年7月火电装机容量占比跌破50%后持续下降的表现,已较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时的占比58.6762%大幅下降12.0231个百分点。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21年以来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截至2023年年底,装机总量达到6.0949亿千瓦,较2022年年底增加21685万千瓦。2024年一季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进一步攀升至6.6005亿千瓦,较2023年年底增加5056万千瓦。

蓝天祥认为,在国家大力扶持光伏发电的背景下,特别是在煤电与新能源“两个联营”深化落实阶段,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为给光伏发电行业带来额外经济效益,必将进一步推动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光伏产业清洁生产研究报告》,光伏发电的能量回收周期仅为1.3年,而其使用寿命为25年,也就是在约24年里光伏发电都是零碳排放。据测算,光伏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3—50克/度,而煤电为796.7克/度。光伏发电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

从光伏项目开发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经验来看,1MW的光伏项目每年可以开发出大约1200吨CCER,全生命周期内最多可以开发25年,即3万吨CCER。根据最新成交价约100元/吨计算,1MW的光伏电站通过碳交易可以额外增加约300万元的收益。

国内某煤炭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国家提出并积极践行“双碳”战略目标的市场环境中,煤炭行业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保供稳价的挑战,特别是在煤炭产能储备制度不断完善、煤电联营和煤电与新能源联营持续深化、容量电价机制实施等导向下,煤电行业正在积极转型。面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煤炭行业在煤电联营基础上推进与新能源的联营,充分利用煤电联营的兜底、调峰功能,通过收购、兼并整合等模式推进新能源发电上规模,特别是在矿区推进风电站、光伏发电站建设和扩大森林碳汇建设,探索“两个联营”盈利模式基础上的碳排放权配额交易的有效模式,在增收增利的同时助推煤炭行业向低碳负碳方向发展。

钢铁、建材行业加快转型升级脚步

关注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主流钢铁集团的首要任务。截至目前,全球约40家钢铁企业公布了明确的“碳中和”目标,其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45%。

欧洲SSAB集团是全球第一家宣布到2026年向市场供应无化石燃料钢材的钢铁企业,其计划将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25公斤,并彻底淘汰高炉和转炉设备。亚洲浦项除了计划新建电炉,也在澳大利亚、沙特和马来西亚开发绿氢生产项目,并计划在2050年将现有高炉全部替换为氢基DRI设备。俄罗斯第一大钢铁集团NLMK集团将吨铁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10年的2.25吨减少至2023年的1.74吨,降幅为23%,并将2024年的目标定为1.73吨。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我国钢铁企业也在进行低碳行动。河钢集团和宝武集团是国内最早公布低碳技术路线图的钢铁企业,二者先后于2022年和2023年建立了全球第一座和第二座工业规模的氢基DRI设备,且宝武集团在2023年启动了千万吨级CCUS(一项技术,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直接利用或封存)项目、湛江100万吨氢基DRI项目也顺利投产。鞍钢、包钢、建龙、首钢、晋南钢铁、中晋太行等钢铁企业也在探索绿色低碳路径。

一位钢铁行业专家介绍,钢铁行业是我国31个制造业大类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碳排放量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15%。全球每年生产和使用高达18亿吨钢材,其中近50%来自中国。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钢材生产仍以碳排放强度高的长流程为主,粗钢产能约占90%。无论从全球气温控制目标还是从我国“双碳”目标的角度考量,钢铁行业碳减排都势在必行,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是时间问题。此外,我国钢铁行业工业化程度高、行业集中度高,具有一定的人才、技术、管理基础,比较容易实现对碳排放的量化控制管理。

2024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重点行业组织开展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二是开展扩围专项研究。我国碳排放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占到了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左右。除了发电行业,其他行业虽然没有纳入配额管控,但其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已经开展起来。扩围的专项研究包括对重点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专题研究评估论证。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坚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充分借鉴运用好已有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和经验,加强拟纳入行业的碳排放管理的制度建设、数据管理、宣传培训,使这些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在纳入碳市场后,能够满足碳市场的管理要求,确保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相关行业和重点排放单位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钢铁行业一旦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的生产成本被推高就是确定性事件,其经营压力随之加大。”上述钢铁行业专家认为,东南亚钢材种类增多、质量提高,日韩适度下调出口价格,叠加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推进,钢材市场出口竞争激烈,我国钢材产品的价格优势可能有所减弱。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势必扩围至钢铁行业。钢铁企业碳排放数据的披露不仅能让行业碳排放更透明、更市场化、更合理,而且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行业无序发展的问题,有助于钢铁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能够更好应对碳排放成本的大型钢铁企业的市场地位将更加稳固。钢铁行业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碳交易带来的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江苏富实数据研究院院长蔡拥政说。

中信建投期货玻璃高级分析师胡鹏认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施行,对玻璃市场的影响是中长期的,而短期影响相对有限。建材行业暂未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还没有紧迫的转型压力和新增的生产成本。但是,玻璃行业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将逐步实现。玻璃传统的高能耗生产方式将受到约束,尤其是以煤制气为燃料的玻璃产线,将逐渐转向更加清洁的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产线,以此降低碳排放量。另外,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未来节能玻璃、TCO玻璃的需求将增加,行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将加快。

有色行业有望第二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近期,多个文件释放碳市场扩围的信号。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将水泥熟料生产、铝冶炼和钢铁生产的核算与报告单列至附件,并要求这些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核查工作于每年9月30日前完成,相较于其他行业提前三个月。此外,生态环境部分别于2024年3月15日、4月3日公开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铝冶炼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水泥熟料生产》征求意见,表明电解铝、水泥行业纳入碳市场的节奏加快。

外部碳市场也驱动我国碳市场不断完善。CBAM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进入实施过渡期,并将持续至2025年12月31日。过渡期间,欧盟进口商需要按季度提交CBAM报告。

2026年,欧盟正式开始对进口货物的碳排放含量征税。除此之外,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也在加紧相关碳机制的推行,碳关税联盟已现雏形。

众所周知,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的核心环节是冶炼,冶炼环节碳排放量占行业碳排放量的90%左右。有色金属碳排放集中在铝、铜、铅、锌、镁、工业硅等品种所属行业,其中铝是碳排放的重点品种行业,占全行业碳排放量的75%以上。用电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用电导致的间接碳排放量约占全行业碳排放量的70%,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次之。

国信期货首席有色分析师顾冯达认为,短期来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正式施行将加强我国碳市场统一性,其交易和运行将更加规范。碳排放交易价格将在内部配额收紧和外部碳税征收的压力下迅速上涨。中长期来看,生态环境部释放了碳市场将扩大覆盖行业范围、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的信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可为碳市场顺利扩大覆盖范围提供法律保障和经验,推动更多行业被纳入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也意味着我国对于碳市场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并将压力传导至行业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有利于推动高排放行业不断技改创新,转向绿色生产。

“有色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一直是环保治理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我国碳市场扩围的目标行业之一。若未来有色行业被正式纳入碳市场,则行业企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分化。有技术创新、可进行降排生产的企业将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甚至可以通过出售多余的碳排放权获得经济收益,其产品也将体现溢价优势,而无法降低排放的企业要承担高昂的碳税成本。整体而言,将推动有色行业向更加环保、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顾冯达说。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近三年,总体运行平稳

自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陆续启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等地已经建立了碳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始交易。排放交易体系的本质是鼓励减排成本更低的企业去减排,从而降低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减排成本。传统的排放交易体系是“基于总量的市场”,而全国碳市场是“基于强度的市场”,借用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的定义,其本质是一个可交易的绩效标准,配额总量取决于政府设定的行业绩效基准与企业在履约期内的实际生产活动水平,这种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近三年来,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交投活跃度逐步提升,价格发现机制日益成熟。特别是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增长了19%,成交额增长了89%。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加了近50%。

“全国碳市场启动已近三年时间,市场运行初具成效,提供了全国范围的价格信号,引导了资源优化配置。”中信建投期货“碳中和”与电力分析师唐惠珽表示,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前两个履约周期,发电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当前,我国正着眼于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范围扩大到不同行业,并且更加科学地设计配额基准值以及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合理的配额结转政策。

记者注意到,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走势来看,2021年7月16日至2023年7月16日的两年时间,基本稳定在60元/吨。交易首日,开盘价为48元/吨,收盘价为51.23元/吨,涨幅为6.73%。当天,9点30分首笔交易撮合成功,价格为52.78元/吨,成交量为16万吨,成交额为790万元,全天累计成交410万吨,累计成交额超过2.1亿元。

2023年7月以后,随着煤电与新能源“两个联营”的深入和“双碳”战略的推进,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主体越来越多,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出现震荡上涨走势。截至2024年4月25日,报收于100.59元/吨,当日涨幅为0.99%,最高上冲至101.51元/吨,成交44.83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年度标签上线后,不同年度标签配额的交易表现出现分化。主管部门目前并未出台配额结转政策,现在已经发放的所有年份的配额均可以无差别用于履约。2023年8月,年度标签上线,市场对配额结转政策产生预期。企业通常会将年份更旧的配额优先用于履约清缴,买家更青睐年份新鲜的配额。

“对比跨期价差,可以发现预期与现实博弈的现象。2023年8月至2024年3月底,配额19—20成交均价最高,由于‘无差别履约’,配额19—20被优先用于履约清缴。配额19—20从第二履约期开始到结束,经历了配额从富裕到急剧收缩。”唐惠珽表示,分月份的话,也出现新的特征。在挂牌协议成交中,9—11月,履约需求旺盛,交易价格更多反映现实,配额19—20价格更高;8月、12月、次年1—2月,履约需求减弱,交易价格更多反映结转预期,配额22价格更高。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推断是基于有限的数据集,而且是通过年度标签引导预期。等到实际结转政策出台,市场交易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赵紫伊认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发挥价格发现和配置资源功能的过程中,有效推进了“碳达峰”“碳中和”。一是推动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推动以风、光为核心的新能源发展;二是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三是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促进增加林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补偿;四是依托全国碳市场,为“碳达峰”“碳中和”拓宽投融资渠道,推进碳金融创新发展。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碳排放配额交易失败,责任谁来担?
人民法院报 2024-10-14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筑“四梁八柱” 推进绿色转型
科技日报 2024-09-11
北京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5月1日起施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2
为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有关部门解读《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新华社 2024-02-27
生态环境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6
开启碳排放权交易的法治新局面 解读《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新华社 2024-02-06
发电公司采购碳排放配额 环保公司中标后不履约 北京首例碳排放权交易纠纷案终审宣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8
北京率先开启企业法人间碳排放权交易
北京新闻广播 2023-04-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