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相伴,气温回暖,外出游玩、聚餐频次增高。
在此,小编提醒您4月,要特别提防以下疾病↓↓↓
流行性感冒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流行性感冒毒株主要为乙型流感,总体发病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结合春季湿润多变的气候环境,流感暴发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因此,4月仍要密切关注流感
防病指引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轻流感疾病负担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
年龄在6月龄以上所有愿意接种且无禁忌症者均可自愿自费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即可在整个流感流行期都能起到保护作用。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尽量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出门请佩戴好医用口罩,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尽量居家休息,不带病上班上课,减少疾病传播。
特别提醒
老年人、婴幼儿、孕妇、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较高,更应注意做好个人健康防护,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需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春季常常呈现多种呼吸道疾病交替流行或共同流行态势,当前新冠感染处于低水平波动态势,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目前JN.1亚型毒株为优势流行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但仍以轻症或无症状为主。
防病指引
●建议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或者18-59岁患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等重点人群按条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优先推荐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疫苗。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科学佩戴口罩,做好日常防护。
●规律作息,保证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
●加强环境清洁,保持室内卫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4月气温将逐渐升高,同时开始进入雨季,降水充沛,有利于诺如病毒生长繁殖,因此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高发,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重点场所仍需警惕诺如病毒感染。
防病指引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
含酒精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无效,不能代替洗手。
●不饮用生水,不食用生食。海鲜及肉类切记煮熟,蔬菜瓜果彻底洗净,不吃隔夜饭菜。
●诺如病毒感染者病后3~4天排出病毒,至症状消失后后3天其粪便仍具有传染性,应尽量隔离。
在此期间患者应勤洗手,保持手卫生,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等近距离接触,分开食宿,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婴幼儿。重症应前往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使用含氯制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清理过程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规律作息,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食源性疾病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和生冷食品;
●按需采购食品,在低温或通风阴凉处存放食品,现做现吃;
●加工食品时注意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吃剩的食物及时放冰箱,食用前要彻底加热,重复加热不超过一次;
●工厂、学校等集体用餐单位需加强对食品、饮用水、厨房环境的卫生管理工作,定期组织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有毒动物性食源性疾病
重点关注河豚鱼中毒。
每年3-5月是河豚鱼产卵的季节,也是所谓的河豚鱼最肥美的时候,但此时的河豚鱼毒性最强,如加工处理不当,食用后很容易导致中毒。
河豚鱼中毒后发病急速且剧烈,潜伏期短,一般在10分钟到3小时,症状通常表现为早期手指、口唇、舌有刺痛感,随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同时伴有四肢无力、发冷、口唇、指尖和肢端知觉麻痹等,并有眩晕,重者瞳孔及角膜反射消失,四肢肌肉麻痹,甚至全身麻痹、瘫痪,最后出现语言不清、血压和体温下降。
河豚鱼中毒一般预后较差,常出现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的情况,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
预防河豚鱼中毒的重点是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鱼,如有误食河豚鱼后出现呕吐、腹泻、麻痹等不适时,应立即就医,以免耽误救治最佳时机。
真菌性食源性疾病
每年春、秋季为野生毒蘑菇生长旺季,毒蘑菇危害大,中毒症状表现多样,包括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溶血症状、肝肾损害症状和类光过敏症状等,其中以脏器损害最为凶险,死亡率高。
预防毒蘑菇中毒的重点是不采食野生蘑菇、不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如发生误食毒蘑菇中毒的情况,应立即采取刺激口咽催吐等措施,立即就医,并尽可能保留剩余食物供检测。
郊游踏青提防蛇、虫伤害
防护措施
●在郊外可能会遇到蛇、虫等野生动物,要小心观察踏青路线,尤其是在高草丛和树丛中。
●穿着长袖长裤,可将长裤塞进袜子里,有条件时应穿长筒靴,避免穿凉鞋、拖鞋以减少被蛇、虫咬伤的风险。
●可使用昆虫驱避剂以及便携的驱虫工具,如提前涂上蚊不叮、清凉油、花露水等;
●在蛇、虫出没的高峰时间段(黄昏时分)尽量不要在草地上停留;
●外出时不穿对昆虫有诱惑性的艳色衣服。
特别提醒
外出时被蜱虫叮咬可能导致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需多加留心。
大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主要途径为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引起病毒传播。
尽量避免在蜱虫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野外工作、旅游的人员在回到家后最好上下检查一遍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
有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是否有蜱虫叮咬史。
来源:广东疾控、厦门疾控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