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建筑工艺中蕴藏古人智慧?来屈家岭遗址找到答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20 23:10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将于后天(22日)上午揭晓,22个项目进入最终评选。其中,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遗址,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为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2015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建考古队,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经过全面系统的发掘工作,考古人员在屈家岭南部台地发现了以F38为代表的大型史前建筑遗存,并发现了早期形态的磉墩,为了解史前建筑技术提供了重要材料。

屈家岭遗址:探寻长江中游文明之根

眼下,在屈家岭遗址南部台地,新一轮考古发掘正在展开。根据前期勘探,这里可能存在一处新的大型建筑基址。

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我们持续的考古工作,证明屈家岭南部台地是屈家岭文化的一个高等级建筑区。我们在勘探过程中,发现一些磉墩遗迹,认为这个地方存在类似于F38的一个高等级建筑。所以我们就在这边布设了一批探方来进行考古发掘。厘清屈家岭文化时期高等级建筑区的布局情况。

陶洋所说的F38,是2021年至2023年考古工作中发现的一处“屈家岭文化”大型建筑遗迹,面积约510平方米,平面整体呈东北至西南向,自北向南分为四间,南端向西折出一间,依据建筑形制及特征,推测其为一处公共礼制性建筑。基址范围内,发现有黄土台基和数量众多、体量巨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磉墩是古建筑的基础部分,起承载柱子、柱础以及墙体的作用。F38的磉墩是已发现磉墩的最早形态。

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现存的磉墩总计有70余个,大小不等,位于建筑中部两分间拐角处的磉墩体量巨大,最大的长约3.3米,宽约1.7米,深约1.5 米。整个磉墩的营建流程是:首先会挖走预置磉墩区域原有的软基层(油子岭文化层),然后会在高低不平的起建面上堆筑纯净的黄土台基,锚定磉墩布设点位之后,会在台基上挖深坑,再烧烤坑壁形成硬结面,再用红烧土混合黏土及少量焚烧过的猪骨填满深坑,形成磉墩。(F38的磉墩)是迄今发现磉墩的最早形态,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术奠定了史前基础,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

最早磉墩遗存 揭示史前建筑工艺

专家表示,筑造磉墩是屈家岭先民为适应复杂地形,营造大体量建筑而进行的创新。专家判断,F38所在区域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高等级建筑区。这一时期,遗址聚落规模扩展至284万平方米。环壕围合面积(含环壕)约90万平方米。屈家岭遗址为典型的“壕堰式”聚落,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中心聚落形态的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5000年前,在江汉平原,这些史前先民,智慧应该是达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了,他们能够很好地去认识、了解所处的自然环境,然后选择适合他们生存的居住地和种植区域再加以改造,这样他们才能够在这地方定居下来,旱涝保收,文明不断发展。

发现大型水利系统 墓葬区等遗存

除了高等级建筑区,遗址还发现了大型水利系统、墓葬区等遗存。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屈家岭遗址以水稻种植为主,兼以粟作为辅的农业经济模式。制陶技艺方面,发现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将我国高温黑釉技术提早了将近一千年。大型中心聚落、高等级建筑和水利工程设施的集中出现,年代明确,结构清晰,工艺高超,充分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发展的高度。

大型史前水利系统 揭示长江中游治水文明

考古发现,屈家岭遗址存在熊家岭、郑畈等多组史前水利系统。其中,熊家岭水利系统位于遗址东北部,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是目前已知的构成要素最为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其水坝坐落于一处河道上,土筑而成,解剖性发掘表明:熊家岭水坝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坝的宽度为10.2米,高度为2.6米;晚期坝的宽度为26.6米,高度为3.3米;晚期坝在早期坝的基础上加高加宽扩建而成。测年数据表明,早期坝的年代为距今约5100年,为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水利设施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目前来看,它第一个是年代很早,第二它体量很大,体量很大就表明它能够储藏很多的水。这些水在旱季特别是应付那种比较干旱年份的时候,它可以有力保障灌区的农田里边水稻能够正常地成长,能够获得丰收,水稻丰收对史前人类、对他们的聚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农业丰收了,可能有些人就不需要都来种水稻,那就有些人自然地他就可能专门去制陶器,或者是做玉器,这样社会就分工。另外,阶层也会出现,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往前发展往前推进。所以水坝的发现非常重要,是文明不断向高级层次发展很关键的一个证据。

发掘显示,熊家岭水坝坝体硬度和密度较高,存在明显的拍打夯实等人工堆筑痕迹。坝体中还发现原始的“夹筋工艺”,即在土体中掺杂植物根茎,以增强坝体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发现了草裹泥的建造工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熊家岭坝体不全是草裹泥,有的地方不一样,(古人)他有可能是根据他们的经验,选择不同的方式加以堆筑墙体,而且墙体在发掘的时候非常坚硬,应该是有意做过一些特殊的加工。

新近发现的水利系统,集抗旱与调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控水用水,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再现了江汉平原早期治水文明的壮美图景,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也为研究早期社会组织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

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水利系统的建设是依势而进行的,就是人工设施连接两端的自然山体,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屈家岭遗址的治水范式,不仅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而且也是研究早期人地关系、社会组织等问题的重要考古依据,可以为江汉平原其他史前遗址的考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编辑/王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