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怎么做?这场会上,他们共谋发展
成都商报 2024-02-28 13:07

2月27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召开2024年成都市科技创新暨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工作部署会。在会议现场,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成都各区(市)县、创新载体共谋发展,同话未来。

成都高新区:打造“中试+”生态 推进46个中试平台建设

中试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在建46个中试平台。“我们主要围绕成都高新区1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聚焦主攻赛道谋划中试,同时针对IC设计产业园等18个已建成园区布局中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成都高新区还外引内培建设中试,其中,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高投芯未IGBT中试平台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功率半导体中试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谁来建”问题,成都高新区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结合。对此,该负责人表示,“以市场化的方式来介入,‘中试+’生态才可持续。”据了解,目前成都高新区46个中试平台中,由市场主体主导的中试平台占比93%。同时,在运营方式上推行市场化,推动中试平台向市场提供0-1、1-10、10-N的服务,实现全链条商业化运作。据统计,2023年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服务成果转化项目756个,助力中试项目获得融资超18亿元。

在此基础上,成都高新区出台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中试十条政策,从场地、装修、设备、融资等方面,给予中试平台5年最高5000万元支持,从项目支持、使用补贴等方面,给予中试项目5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

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建设的一大亮点,无疑是首倡“中试+研发+孵化+基金+应用场景”的“中试+”生态。该负责人介绍说,成都高新区助力中试平台向前、向后链接大院大所、投资机构、孵化器等资源,真正实现“中试+”生态。

据了解,下一步,成都高新区还将联合北大、清华、通威等顶尖高校、领军企业打造一流中试平台,力争在成都高新区14条重点产业链上实现中试平台全覆盖,做深做实“中试+”生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承担联合研发项目超150项 累计签约及落地项目23个

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于2017年成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模式创新是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研究院秉持“地方有需求、交大有能力”的核心理念,遵循“政府投入+学校资源=成果转化+产业带动”的发展路径,努力促进技术、人才、资本和载体四个关键要素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链条,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地方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开展应用研发和产学研协同攻关。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已与太行实验室、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东方电气、中石油西南公司、中国电科、华为成都研究所等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联合科研攻关,通过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研究院稳步推进与企业的科研资源集聚, 累计承担国省市科研项目及企业联合研发超过150项,连续4年科研经费增速超过50%。

同时,研究院还以新信息技术、先进材料与智造、生态健康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为引领,全力推动产学研项目成果的转化和落地。“我们通过技术引领和资源整合,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空天未来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川渝双碳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项目相继落地并投入运行。”据统计,目前研究院已累计签约及落地项目23个,总投资逾4.5亿元。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院充分利用学校的丰富资源和优势学科,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培养和交流工作。相关负责人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在川联培研究生超过200人,合作联培企业超过20家。已累计引进聚集各类人才360余名,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50名。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科研、产业双轮驱动 首个装备研制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近年来,天府兴隆湖实验室聚焦优势学科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实验室依托承建单位,作为项目共同完成单位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2023年,首个装备研制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以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为牵引,实验室初步完成科研平台建设,聚焦光子与微纳电子领域,形成由战略科学家领衔,杰青、优青为骨干,260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构建的建制化研究团队。2023年,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申请专利114件。

“我们以科技攻关为牵引,逐步打造构建以实验室为枢纽,研究所、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协同创新的生态圈。”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技术攻关过程中,逐步构建“实验室组织单元技术优势团队协力攻坚→以重大技术攻关为牵引的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一起实现阶段性技术的产品化→借力国有投资平台实现产品销售”的创新生态。

如何在成果转化上发力?实验室与通信运营商、新型显示、建筑等行业的龙头企业联合开展产品研发,与金融机构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多个项目实现销售。围绕创新平台的打造,实验室也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牵头组建并获批四川省数字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将有力支撑实验室在超材料领域产品化、市场化加速发展。

谈到下一步打算时,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验室将以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需求为牵引,开展装备、系统、器件研制,在部分应用点上实现进口替代。

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基金群规模1250亿元 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科创投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投资体系,组建成都天使母基金,加快登记注册S基金,“科创+重产”基金群规模达1250亿元,基本形成满足企业天使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

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是一大亮点。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我们积极与高能级创新平台、行业企业和市场化早期投资机构合作,联合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西部转化中心,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同时,联合中核集团下属企业核动力院、西物院等,打造成果转化投资运营平台,着力构建一条新型的核技术应用特色产业链。与此同时,我们还联合英诺基金、元生创投、松禾资本等早期投资机构,为项目双向赋能,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合力。”

同时,突出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的转化,科创投深度链接清华大学、中科院及在蓉大院名校,累计支持“连续旋转爆震发动机”“精密智能化质谱仪”等7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神光光学等本土项目205个,支持华微电子等33家企业上市。

“接下来,科创投将把资本赋能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提升基金规模能级和投资孵化功能,全力落实科技成果转化 ‘一号工程’,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国有基金力量。”该负责人说。

文/彭祥萍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北京工业大学:让更多科技成果投入转化应用
人民日报 2024-08-19
江苏镇江与全国1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开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通道
科技日报 2024-08-16
为科技成果转化“修渠引水”
经济日报 2024-08-04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陕西“三项改革”如何清障护航?
中国新闻网 2024-07-10
39位“科技副总”赴任 北京昌平科技成果转化再结硕果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2024-07-02
雄安新区多方举措协同发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河北新闻网 2024-06-26
如何实现从书架到货架关键一跃 ​北京探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愿转、谁来转等难题
中国青年报 2024-06-24
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光明日报 2024-04-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