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当“十四冬”坐上科技的“雪车”
新华社 2024-02-21 08:19

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20日电(记者恩浩、魏婧宇、王雪冰)“十四冬”开幕式的场地是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速度滑冰馆,为了在有限空间里展示丰富元素,开幕式团队创新运用了顶部环形投影、可编程珠链幕、AR虚拟视效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数实交融”,让“小”场地里的视觉空间极大延展:开幕式上,观众时而置身于冰雪世界,时而漫步在辽阔草原,沉浸感满满。

2213.jpg

2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多形式技术手段、多维度演出空间、多层次视听呈现,一场体现时代特征、弘扬体育精神、彰显文化自信的体育文化盛宴,通过“十四冬”开幕式得以精彩呈现。不过,这些只是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于“十四冬”的冰山一角。

在备战过程中,各队纷纷借助科技提升训练保障水平。“我们通过高速摄像机拍摄队员训练画面,再通过软件记录分析冰壶线路、投壶力量等数据,使训练更加数字化、精细化。”内蒙古冰壶队教练郭文利说。

天津队的训练基地则配备了高压氧舱、低压氧舱、液氮冷疗舱等高科技设施。“以液氮冷疗舱为例,低温环境有助于运动员快速摆脱肌肉酸痛与疲劳。”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说。

1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公开组比赛在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速滑馆举行。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十四冬”主会场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是由速滑馆、短道速滑馆、冰球冰壶馆等建筑组成的场馆群。在这片场馆群里,观众如何快速找到座位区域,记者如何精准“锁定”摄影点位,通过场馆仿真系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了解、预演真实世界中的场景。

呼伦贝尔市冰上运动中心副主任羡雪瑞介绍道,通过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出高精度的数字虚拟空间,打造了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的数字建筑孪生基础模型。“有些人不在场馆里,但是又想了解场馆里的准确情况,比如运动员沿哪条动线活动、裁判员从哪几个门进入场地、电视直播选择哪些机位,都可以通过场馆仿真系统生成小视频进行演示,就仿佛置身在场馆中。”

短道速滑、冰壶等冰上项目比赛对场地冰面要求很高,任何小的瑕疵都可能对比赛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场馆内的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做到实时、精准监测。

2月18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冰壶项目公开组混合双人循环赛在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进行。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近期场馆内温度过高,可能对比赛有影响,你们能监测到场馆高处的温湿度等数据吗?”2月12日,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短道速滑馆长于洋提出一个新需求。“没问题,交给我!”“十四冬”呼伦贝尔市气象分中心技术保障组组长王涵的回答底气十足。

“气温11.6摄氏度,相对湿度14.3%。”王涵拿出一部手机大小的设备讲解道:“这个小不点,名叫穿戴式多功能袖珍手持气象站,是特别为保障短道速滑场馆赛事准备的。它适合安装在场馆内的狭窄空间,能够实时监测气温、湿度、风速、气压、冰面温度等气象要素,数据监测频率可达秒级,同时无线传输到气象分中心,为场馆温度、湿度等控制提供精准依据。”

此外,比赛用具里也隐藏着“黑科技”。例如,在“十四冬”比赛使用的冰壶中,就安装了智能传感器,能够监测出运动员手部与手柄的离合状态,自动识别运动员投掷出手时是否违规,确保比赛公平。

编辑/王帆

相关阅读
留下宝贵遗产 续写冰雪华章——写在“十四冬”闭幕之际
新华社 2024-02-28
十四冬 | 王诗玥/柳鑫宇为北京夺得第22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6
十四冬 | 北京斩获花滑团体金牌 教练丁杨:老队员起到带头作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2
三亿人参与,推动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2024-02-21
十四冬|北京队提前晋级男子冰球青年组半决赛
新华社 2024-02-21
逐小时精细化预报 气象保障这样护航“十四冬”
央视新闻 2024-02-20
聚焦丨“小雪团”闪耀“十四冬”
新华社 2024-02-20
以小见大 数实交融——“十四冬”开幕式五大亮点
新华社 2024-02-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