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成长的4个底层逻辑
中国教师报 2024-02-10 11:50

近年来,特别是我的第一本专著出版之后,越来越多同行对我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经历充满好奇。尤其是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入职的第一个10年“一穷二白”:除了语文教学成绩还不错之外,唯一的荣誉是一个县十佳班主任,甚至连评一级职称也是勉强过关。

但自2014年起,在我近中年之时,却忽然人生“开挂”——不仅获得了包括全国少先队辅导员风采大赛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市级荣誉40余项,专业论文发表200多篇,更是受邀担任了国内权威杂志的封面人物、专栏作者。

其实,何止同行好奇,很多时候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两个10年,一样的我,前后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换句话说,第二个10年,我究竟做对了什么?

我尝试梳理一番,总结了自己成长的4个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一:先做再说,能解决80%的问题

古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有“三思而后行”,意思是做一件事情前要周全考虑,然后再行动。这样的观点当然没错,而且在现实中我们也往往习惯于做事前想一想,估量成功的概率,预测失败的后果。

但如果在做之前想太多,最后很可能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不但浪费了时间,还消耗了精力。

我的职业生涯第一个10年,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内耗中度过的。初入职场的我与许多新人一样满怀豪情壮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遭遇一次次职业困境后,我越发怀疑自己:到底要不要变优秀、变强大?我能成功吗?现在的生活状态不也挺好吗……

这样的内心拉锯战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上演一次,越想心越累,这种累源于对自我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恐惧。可是,除了不断追问质疑,我一直没有行动,也没有意识到应该先行动起来再说。

直到2014年入职10年后,在“是否要辞职转行”这个现实命题下,我才真正意识到眼下已经是最坏的处境。于是,我第一次抛开那些无休止的前思后想,开始埋头苦干。

至今依然清晰记得,我所撰写的第一篇德育论文前后经历了8次修改,从第一稿到第八稿,真是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一次,我实现了教育科研“从0到1”的突破,拿了县级二等奖。

此后,我依然照着写作第一篇论文的姿态,不去想结果,而是把闲暇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论文或案例的实践和写作上,一步步实现了从“1到200”的飞跃。

所以,后来有同行问我班主任专业发展如何起步,我总喜欢用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办公室里的那句标语回答他,“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是的,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果你与当初的我一样,既想有所发展又正处于徘徊焦灼状态,那么我想告诉你:不用想太多,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再周密的计划、再好的方案都是零。比想更重要的是做,在读书、思考、实践和写作过程中,一边做一边改进,慢慢就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路径。

底层逻辑二:相信时间的复利

当我们为实现职业理想而采取行动后,大部分人都会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学习了13篇文章,闭关了3个星期,最终写出来的文章连县级三等奖都评不到,或者没有一家报纸杂志录用。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再比如,你相信专业阅读的力量,但读了三五本书之后,发现自己的教育实践依然是一地鸡毛,又该怎么办?

我想引入一个概念“时间复利”。“复利”就是“利上加利”,而“时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个看视频都要倍速播放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短期主义”,一旦短期内无法见到效果或遭遇失败,就会陷入焦虑的心理状态,在怀疑、抱怨中直接放弃。

所以,在一两篇论文不被认可或者三五本书读了没产生实效之后,很多人就停止前进的脚步,忽略事物发展的规律,漠视“唯有量变才会引发质变”的常识。

以我为例,2014年专业发展刚起步时,那种困难带来的痛苦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对着电脑几天只写出几行字。翻阅了几十篇文章,觉得作者讲得都有道理,但要变成自己的语言却不知从何说起。

我前面讲到第一篇获奖论文前后改了8次,其实为了那篇论文我读了至少几十篇同主题文章,花费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写作。面对这样的投入和产出比,愿意坚持下去的人不多。不过我当时认定了就继续试下去。后来一篇接一篇获奖,奖次越来越高,最终还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文章。

在那些虽然很难但咬牙坚持的过程中,我也一步步提高了谋篇布局、文字驾驭等能力。

只要方向正确,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如果质变未发生,往往说明量的积累还不够。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所以,不要急,不用拼命冲刺,而要找准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发力,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复利的力量,总能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底层逻辑三:及时反馈,让自律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对很多人来说,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并不容易。每当我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给同行时,总会有老师问我:“你是怎么做到如此自律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聊聊问题的核心概念——自律。

网上关于“如何变得自律”的答案成百上千,但当我们遵循很多成功学的套路去做时却发现自律是一件如此艰难的事情。

其实,那些成功学里的自律招数也许真的有用,却是极具个人经验色彩的,并不具有普适性。真正的自律,来自我们对人性本能的了解与尊重。

自律的核心要素不是逼自己做什么,而是顺应本性而为,主动构建及时的正向反馈,让人能享受着去做。比如,我一开始尝试专业阅读时也经历了“捧起书本就想睡觉”的阶段。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一周内读完一本书就买一件新衣服”的奖励机制。一周后,我如期读完一本书,也如约买下一条心仪已久的裙子。穿着用阅读换来的新裙子,自我感觉都提升了。后来,我又变换着用“晒朋友圈获赞”“发布公众号展示”“写成书评投稿发表”等各种方式给自己的阅读提供及时性的正向反馈,就在不断得到正向强化的过程中逐步将阅读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在“写作—发布—获得点赞、评论、转发—投稿发表—成就感满满—继续写作”的闭环中,我尝到了专业成长的甜头,也就把写作这件事坚持了下来。

底层逻辑四:一次只凿一口深井

等逐步自律起来后,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投在专业发展的哪些地方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这句话非常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班主任专业知识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神经科学、营养学等领域,工作内容涉及班级文化建设、学习力培养、问题生转化、家庭教育指导、班会课设计实施等板块,一线班主任的时间被大量事务性工作占据,想在班主任专业方方面面均衡发展,显然不现实。

早年的我就曾吃过这样贪心的亏。

那是在2014年,我对班主任专业发展没有多少认识,只是单纯地认为写论文参赛就是专业发展。于是只要学校组织各类比赛我都报名参加,每次都会思考:什么主题最热门?哪个主题获奖率更高?在这样功利思维的引领下,“蹭热点”成了我教育写作获奖的不二法门。

直到2018年参加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败北,我才意识到此前到处“蹭热点”,却没有真正深入班主任专业的任何一个领域。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明白想要专业发展必须摒弃功利性,深耕自己的痛点难点,才能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成就专业特长。

2020年,我深耕于品牌班级建设,大量阅读,不断实践,坚持写作,形成了以《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为代表的20多万字文章。

2021年,我专注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并在沉浸式学习研究的同时带领工作室成员研发了50节家庭教育指导微课,受益家庭10万多个……

行动起来,从一次只凿一口深井做起,加上“时间复利”和“快乐的自律”,教师做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并非不可能。

作者/孙亦华,单位系浙江省嘉兴市海盐滨海小学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学生起了冲突,班主任怎么做
中国教师报 2024-05-09
年轻班主任成长的关键瞬间
中国教师报 2024-04-26
做“幸福的班主任” 北京市西城区第二届“班主任节”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3
20位班主任获优秀班主任特等奖 北京市第36届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评选揭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7
北京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学生喜爱的班主任”获奖名单
现代教育报 2024-03-26
“青椒”晋职先当班主任 压力如何变动力
中国青年报 2023-11-08
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有何不可
中国教师报 2023-10-01
中青报刊文: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有何不可
中国青年报 2023-09-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