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云旅游?古人直呼内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13:0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爱旅游了。不过,很多时候,人们还是会受到时间、心情等客观因素影响,从而暂时没法亲身前往自己想去的景区观赏美景。不过,这些似乎也没啥大不了,身处网络时代,即便无法成行,但如果你想看哪儿的风景,完全可以打开手机或电脑,来一场“云旅游”。

在没有网络且交通不便的古代,古人能够出门旅行的机会更加难得,那么,如果他们想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该怎么办呢?

“云旅游”,他们个个很在行

在古代,人们能出门旅行的机会并不多,能通过图画看见自己所知道的名胜古迹面貌,也是一件幸福的事。许多文人墨客,在图上观赏美景后,还忍不住要赋诗一首,以抒发内心感慨。为此,还专门产生了一类诗歌,那就是“题画诗”。

曾有人送给宋代诗人史弥宁一幅《庐山图》,他幽默地说:“生平岩岫饱跻攀,忽得云峦挂壁间。不怕老来无脚力,闭门端坐看庐山。”(《有惠庐山图者》)平生就爱爬山,如今突然得到一幅青丹绘就的庐山。这下好了,即便将来老了爬不动了,也能坐在家中欣赏庐山美景。

元代诗僧大圭在画中看见黄鹤楼的美丽景致,也赞叹道:“仙楼缥缈隔蓬莱,黄鹤西飞竟不回。倚遍栏干秋水阔,征帆一叶汉阳来。”(《题黄鹤楼图》)将黄鹤楼比作若隐若现的仙台楼阁,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黄鹤楼上了。明朝人胡俨,有一回通过图画前往绍兴鉴湖“游览”了一番后,不由得感慨道:“昔闻镜湖美,今向画图看。百里晴空映,千峰秀色攒。”(《题鉴湖图》)鉴湖美景果然名不虚传啊。

当然了,有些热心的古人,也会将自己身边的一些热门景点画下来寄给远方的朋友。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让画工从杭州郡楼的角度,将目所能及的景色绘制下来,并寄送给当时在朝为官的朋友张籍。张籍见图后开心地说:“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下同)杭州美景闻名遐迩,您送的画也十分惊艳。张籍认为:“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将这幅画放在书堂中展示最合适了,因为当时有朋友来做客,听说白居易给他送了一幅杭州美景图,都请求能够一睹为快:不能亲身前往,但能通过图画在线观赏杭州美景,也算聊慰平生。

明代画家沈周与当时的文学家王鏊是忘年交,沈周和王鏊是苏州老乡。不过,沈周比王鏊年长二十多岁,但这并未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王鏊的故乡苏州附近,有一座美丽的太湖。后来,王鏊长期在京为官,于是,沈周便将太湖美景浓缩在自己的画中,并寄给王鏊。王鏊见画后非常感动,特意写下一首《谢沈石田寄太湖图》(石田为沈周的号)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南宋诗人陆游也喜欢通过图画“云旅游”。不过,作为一名爱国诗人,即使是赏景也免不了要带入爱国情怀。比如,他曾经看见过一幅《华山图》,大家都在感叹华山之险峻,他却悲愤地说:“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桃源忆故人·题华山图》)由于金国南侵,南宋时期,华山已经被划入当时的金国境内。看到华山图,陆游只能悲从中来:多年过去,有志之士只能在萧瑟的秋风中老去,可叹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竟然无人问津啊。

也有些诗人,通过“云旅游”见到过与众不同的图景。明末清初的诗僧成鹫,大概是从西洋传教士手上看到过一幅来自“英鸡黎国”的《园林图》。他惊奇地叹道:“尺幅云林幻也真,无端闻见一番新。丹青不是支那笔,花木还同震旦春。”(《题英鸡黎国所画园林图》)“英鸡黎国”也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英吉利,这幅画显然是用西洋画法所绘制,令成鹫倍感新奇,虽然画法不一样,但春天的花朵居然也和咱们中国一样鲜艳。

乾隆皇帝,“云旅游”的“发烧友”

要说在众多的古代驴友中,最热衷于“云旅游”的是哪位,那大概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了。

在江西九江东北方的长江之滨,有一座“锁江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顾名思义,修建“锁江楼”的本意,便是为了锁住那桀骜不驯的江水,里面包含着百姓祈盼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经为锁江楼赋诗一首:“锁江百尺耸岑楼,下俯浔阳日夜流。雪浪至今淘不尽,高眠逸致想苏州。”(《题董邦达西江胜迹十二首·其四 锁江楼》)

什么,乾隆皇帝还到过江西?乾隆皇帝曾经六下江南,并没有史料证明到过江西。没来过也不要紧,因为他曾通过图画欣赏过江西的大好风光。清代画家董邦达曾画过一册《西江胜迹》,他绘制的“西江”,并非指岭南的西江,而是指江西。虽然《西江胜迹》如今无处可寻,但乾隆皇帝在《西江胜迹》上的十二首题诗却留存了下来。这些胜迹包括滕王阁、百花洲、吴章岭、白鹿洞等,当然还包括锁江楼,都是江西的美丽景致。

乾隆到过的地方并不多,但他见过的名胜古迹可真不少。但人大概都是这样,没到过的地方,见了图景,就会自然而然地搬出自己曾经见过的景点来作对比。比如,见了江西百花洲的美景,他不由得要说道说道:“小忆鸳鸯泺,曾登烟雨楼。一般天水阔,千载画图留。”(《题董邦达西江胜迹十二首其二·百花洲》)我到过的鸳鸯泺和烟雨楼,和百花洲倒是有几分相似啊。

在名家的画作中见了岳阳楼,他又要写几句:“小将军号攘昭道,湖色山光会一楼。细笔微茫难属目,更谁范记补蝇头。”(《题唐宋名缋十帧其二·李升岳阳楼图》)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就好比来到一个景点,非得留下点儿痕迹:“本人到此一游……”

当然了,有些在画中见识过的知名景点,乾隆后来也真去过,比如杭州西湖。清朝画家董邦达是浙江富阳人,绘制过不少关于西湖的画作,乾隆皇帝从画中目睹了西湖美景,歆羡不已:“昔传西湖比西子,但闻其名知其美。”(《题董邦达西湖图》)而且表示:“此图岂独五合妙,绝妙真教拔萃矣。”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这么多关于西湖的画作中,还是来自浙江的董老师画得最好,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了。最后,压力给到董老师这边:“明年春月驻翠华,亲印证之究所以。”线上看不过瘾啊,我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明年下江南,我就停下脚步,看看你有没有把西湖的美丽与韵味完美地呈现出来。

乾隆皇帝的这首《董邦达西湖图》创作于“乾隆庚午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根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次下江南。而且,第一次下江南,他便来到了杭州西湖,这时正是三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西湖美景并没有令他失望,在接下来的五次下江南经历中,他几乎每次都会来到杭州。

过了两年的乾隆癸酉年(1753),再次看到董邦达所绘制的《西湖图》,乾隆皇帝有些得意地说:“向见西湖图,约略观山水。今见西湖图,曲折可详指。”(《题董邦达西湖图》)以前见到你们画的西湖,我也只能大概地看看山水,其他的不太好多说什么,毕竟我那时没见过真西湖啊。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由来贵亲历,了然胜遥揣。”我已经亲自到过西湖了,你们画得怎么样,我还是有资格多说几句的。

乾隆皇帝酷爱写诗,且不论他的作品质量如何,单凭他一生写了四万两千多首诗这点,便已经称得上中国古代诗歌产量的天花板了。在“云旅游”这件事上,他也毫不落后,见到了画中风景,就情不自禁要歌咏一番。最后还有人为他集成了《乾隆御制鉴赏名画题诗录》。

苏轼:旅游,还是亲临其境的好

说到“云旅游”,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深有感触。苏轼好友惠崇给他展示的《春江晚景图》,不就给他带来了“春游”的快乐感受嘛:“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不过,苏轼还有点儿关于“云旅游”的更重要的心得,这事儿说来话长。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在江西赣州,有一座郁孤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南宋淳熙三年(1176),辛弃疾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他曾数登郁孤台,喟然兴叹,于是写下了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自己对家国沦亡的痛心以及对故土收复无望的悲愤。实际上,在辛弃疾之前,苏轼也曾登临郁孤台,面对无限风光,他为之赞叹不已。

说到苏轼登临郁孤台,咱们不得不介绍赣州的另一处代表性景观:八境台。八境台是一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古老楼阁。它坐落于赣州城北,是赣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它还有一个特别之处:章江和贡江在它的前方汇合。登上八境台,视野开阔,左侧是悠悠章江,右侧是浩浩贡江,它们在八境台的正前方汇合成赣江。赣江北去,奔流不息、波澜壮阔。

八境台建于北宋。北宋时期,孔子的四十六代孙、北宋名臣孔宗翰出任虔州知州,他率领军民以砖石修砌城墙,又在城墙龟角尾处筑石楼一栋。登上石楼,虔州美景尽收眼底。后来,孔宗翰让画师将自己在台上看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八处美景绘制成《虔州八境图》,这八景分别是:石楼(即八境台)、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郁孤台便是其中的一景,“八境台”也因此得名。

后来,孔宗翰前往山东密州,接替苏轼担任密州知州。于是,他将《虔州八境图》展示给了苏轼。通过这次“云旅游”,美丽的虔州风景给苏轼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提笔便写下了《虔州八境图八首》,他在诗中对虔州美景赞不绝口。其中,郁孤台的巍峨秀丽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虔州八境图八首·郁孤台》中写道:“烟云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后来,孔宗翰让人将苏轼这八首诗镌刻在虔州石楼上,“虔州八景”从此名扬天下。命运就是如此奇妙,十几年后,苏轼被贬岭南途经虔州,他得以亲临八境台,并亲自登上了古城制高点——郁孤台。

与辛弃疾的多愁善感不同,苏轼是一位阔达豪放的诗人,即使被贬岭南,也丝毫影响不了他欣赏美景:“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过虔州登郁孤台》)

苏轼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登上郁孤台,他曾在《虔州八境图》中见识过郁孤台的美丽景致。因此,登上郁孤台如同故地重游一般。站在八境台上,遍览赣州的旖旎风光之后,苏轼忍不住又补写了一篇《八境图后序》,诗中写道:“得遍览所谓八境者,则前诗未能道出其万一也。”

看来,“云旅游”虽然方便,可游客所能看到的景象确实没那么全面真切。所以啊,旅游,还是亲临其境的好哇!

文并供图/邱俊霖

相关阅读
颐和春秋(之十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3
颐和春秋(之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9
颐和春秋(之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6
颐和春秋(之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2
赏读|风景旧曾谙:《乾隆南巡图》里的江南风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5
新知|一本书,活化《乾隆南巡图》里的世间百态 ​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5
新知|云旅游?古人直呼内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走起!跟着科学家游三山五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6-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