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山大道为主干打造线路遗产,将旧村的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村发展规划中,拓展非遗的传承和展示渠道…… 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近日开幕,在1月22日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联组座谈会上,来自社会科学界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杨利慧提出要多措并举,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杨利慧委员 / 受访者供图
据杨利慧介绍,2022年3月,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资源基础研究”项目,联合北大、北师大等高校的专家和研究生,持续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开展系统性调查。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项目组发现了一些问题——
西山大道的整体开发利用有待加强。杨利慧指出,西山大道曾经沟通了北京城的核心区和塞外,沿线的遗产非常丰富,但是目前对西山大道的开发仅限于牛角岭关城一带几公里的范围,无法满足公众对于遗产研学和户外登山等活动的需求。
搬迁村落原有的重要遗产缺乏保护和利用。杨利慧以京西某村为例,因极度缺水,该村上个世纪末期已经举村搬迁,旧村逐渐荒废,村内的关帝庙等也逐渐被淡忘,但是调研组发现,旧村荒废之后,还经常有驴友去旅游拍照。
小型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杨利慧介绍说,大西山腹地的村落有不少历史建筑呈现荒废状态,大量的碑石被随意放在室外,特别是由于文馆所缺少场地、资金和人员,有些碑石虽然保存在原地,但被当作了台阶或者是墙壁,导致碑石继续遭到破坏,也影响了这类碑石被活化利用。
非遗的代际传承面临比较大的危机。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一些非遗项目只有极少数的老人知道,一些口头传统和民俗类的非遗,熟悉相关内容的老人也所剩无几。有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缺乏新鲜力量。
针对上述问题,杨利慧提出四点建议:首先是以西山大道为主干,打造线路遗产,辐射带动整个文化带的保护传承。可以分成近期、远期分段规划,将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融合起来予以整体保护和转化发展。杨利慧谈到卢沟桥—潭柘寺、阎村—河北镇—百花山的古香道,可以沿途以寺庙为节点,重点开发沿途的自然景观,打造富有灵性的美景体验之路。
将旧村的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新村的发展规划中。杨利慧建议,可以设置驴友打卡点或者风景驿站,并且提供茶水服务等,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当地的文化遗产,另外一方面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使其更加关注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觉予以保护和传承。
将小型的物质文化遗产与市民文化公园建设有机结合。杨利慧认为,可以借鉴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将碑石类小型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市民文化公园建设中,让碑石被看见、“活”起来。
拓展非遗的传承和展示渠道。在调研当中,不少传承人都提到前几年在门头沟曾经举办了戏曲评比和颁奖活动,对传承非遗起到了非常大的激励作用。杨利慧认为,可以考虑继续在当地举办非遗比赛,或者邀请传承人在庆祝活动中表演,以提振其传承热情;应对当地熟悉地方文化历史的老人进行口述史的抢救性记录;还可与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合作,组织研学、工作坊或者培训班,让经验丰富的传承人传授技艺,以此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将非遗有机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叶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