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电影《奥本海默》的热映让这位已逝世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家重回大众视野。这部影片的原著传记和灵感来源《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是关于奥本海默最完整的一部传记,写作时间长达25年,本书作者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采访了奥本海默的近百名密友、亲人和同事,参考了超5万份文献记录,获得2006年普利策奖。
“如果没有凯·伯德和马丁·舍温的原著,我想我是不会拍这部电影的。”导演诺兰对原著也十分推崇。他盛赞《奥本海默传》“全面翔实,巨细无遗”,在电影拍摄前还专门找到凯·伯德,给他看了全部剧本。主演基里安·墨菲则对前往片场探班的凯·伯德说:“你的书在这里是必读书。”
2023年12月26日,“从传记到电影:我们为什么要读奥本海默”《奥本海默传》新书分享会上线网络平台。诺兰电影《奥本海默》的同名原著传记《奥本海默传》作者凯·伯德,与《奥本海默传》中文版译者、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和《奥本海默传》审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进行对谈,探讨传记与电影背后真实的奥本海默。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不放弃自己
凯·伯德介绍,奥本海默是在非常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父亲是来自德国的有犹太背景的移民,他来到纽约市,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他的母亲是一个画家,一个艺术家。她是毕加索画作早期的收藏家。奥本海默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曼哈顿一个有十个房间的公寓里长大。他有一个女佣,一个厨师,一个家庭汽车司机,他的父亲后来给他买了一艘帆船,让他在长岛海湾航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受到了宠爱和鼓励,并且被送到一所私立学校。他的生活非常优越,很早就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
奥本海默选择了化学,后来去了哈佛大学,三年后毕业,然后去了英国剑桥,开始学习实验物理。在那里他失败了,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失败。“重要的是要明白他面对失败,是因为在实验物理中他发现自己的手很笨,在实验室里不停地打破东西。”
传记中讲述的奥本海默,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很聪明,但也有烦恼。他的青春期很长,但他有能力改变自己,成长并克服困难。这在他的人生中反复发生。他发现他在实验物理上是个失败者,然后他通过获得对理论物理的兴趣来克服这一点。
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拿到了他的博士学位,完成了博士论文,并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的物理学教授。起初,他是一个糟糕的老师。他不知道如何讲课,笨手笨脚。他说话轻声细语,学生听不清他说话。但最终他学会了如何教学,他变得口才很好。“你今天可以在网上看到他演讲的视频,你可以听到他的声音,那是一种非常有磁性的柔和的声音。他口才很棒,他把每个词都说得很清楚。他进行很长的演讲,也不需要提前拉提纲。”凯·伯德说。“同时,他也是一个脆弱的人,但他知道如何拥有力量,用内在的力量来克服他面对的困难。”
奥本海默的职业蜕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方在庆认为,“奥本海默本身是在实验方面是有短项的,他不知道这一点,剑桥特别强调动手能力,恰恰是他不擅长,所以在那儿经历心理危机。但是慢慢地通过心理治疗,他克服了心理危机。每个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至暗时刻,就像奥本海默一样,但你也要像他一样不放弃自己。”
汪冰则从心理学方面解释这种蜕变,“我觉得在他的成长当中,他解决这个危机,一方面是机缘的原因,像方老师说的,他从实验物理学转向了理论物理学,从一无是处到一飞冲天,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径。另外,就是他自己走出了内心世界的痛苦。传记中写到了他的阅读,阅读对他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对一个骄傲的知识分子而言,能够通过阅读解脱自己的痛苦,远比求助于他人更重要。通过阅读,他发现一个人的痛苦其实可能是人类的普遍困境,从而增加了我们对自己痛苦的接纳和涵容。说白了就是自洽。”
奥本海默的成功在于他能够调动别人最好的一面
奥本海默一个重大的成就是他成为了曼哈顿计划的主管,这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传记中描述,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所有人都在开玩笑。电影中也提到,他连个汉堡摊儿都经营不了,如何能经营曼哈顿计划。但结果奥本海默成了“原子弹之父”。这个转型又是如何发生的?一个脆弱的比较偏内向的人,是如何掌管了一个上千人的科学计划?
凯·伯德介绍,是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格罗夫斯将军选择了奥本海默。“1942年,格罗夫斯在伯克利面试奥本海默时,他意识到这个38岁的年轻人非常聪明。尽管他没有像许多他们为这个秘密计划招募的科学家那样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他非常聪明、非常有野心。他有一种其他科学家缺乏的品质——他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谈论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面临的问题。”
凯·伯德介绍,奥本海默能做到这点的一个原因是,38岁的他不仅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还喜欢诗歌和法国文学,T.S.艾略特的诗歌和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他对人类的状况和哲学感兴趣,他对印度教的《薄伽梵歌》产生了兴趣,因此他自学了梵文。这是一个博学的人,兴趣广泛。所以他可以和格罗夫斯及其他科学家流畅地沟通他们的专业。
而且,他理解格罗夫斯非常关心安全问题,并对他们正在努力制造的东西保密。奥本海默在他们的第一次会面中——电影对此也有描述——他建议,“好吧,如果你想制造这种可怕的武器,你需要让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科学家来到一个地方的一个房间,并能够自由地合作、交谈和争论。”保持安全的方法是将他们隔离在某个孤立的地方。奥本海默建议,这个地方应该设在洛斯阿拉莫斯。
“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所有接受了马丁和我的采访的、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的人,他们都说,如果其他人被选中,原子弹固然会在某个时候被制造出来,但将花费更长的时间。”凯·伯德评价,“能在两年半的时间制造出原子弹,靠的是奥本海默的天赋,他的魅力,他的领导能力。”
“历史虽然经不起假设,当我们以后见之明来分析奥本海默的职业生涯,就会发现,也许很多事情发生也不是纯粹的偶然。”汪兵认为,“奥本海默的成功在于他能够调动别人最好的一面。“奥本海默用他的人格魅力,让每人都能展现他们最好的一面。他不贪功,他参与的很多工作,但是他都让每个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我们怎么应对另一个“奥本海默时刻”
半个世纪前,原子弹的研发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今天,我们正在经历基因技术、AI技术引发的技术革命。凯·伯德将此称为另一个“奥本海默时刻”,“这意味着这是历史上另一个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后果的时刻”。
凯·伯德认为,“我们可以从奥本海默开发原子弹以后所说的话中吸取教训。我们需要长远和努力地思考,我们需要从正在开发人工智能的科学家那里获得专家意见,如何控制它,如何监管它?如何利用它来获得好的利益?我们需要更多像奥本海默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应该站出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谈论我们周围的科学和技术的政治和政策影响。
科学家应该有意识地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如果你停留在了你专业的狭窄道路上,而不成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事。实际上,我们需要有知识的科学家,他们不是对我们发号施令,而是要教育我们如何争论科学及其影响。科学家确实需要为他们的研究承担责任,他们需要向我们解释我们所面临的理性选择。”
整理自中信出版公众号《〈奥本海默〉作者上海对谈:普利策奖得主也担心被AI抢饭碗?》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