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名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远离亲友奔赴受援国,共有50余名队员长眠在了异国他乡。梅学谦是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他的父亲梅庚年是第1批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于1975年在当地考察疫区时因公殉职。
梅学谦继承父亲遗志,于1998年8月至2000年9月参加了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
中国医疗队在埃塞的首次义诊就是由梅庚年发起,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梅庚年用他高超的医术,为无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被当地人称为“中国的白求恩”。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救治了不少非洲病人,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巨大的甲状腺肿瘤,受到了当地和政府大使馆的赞扬和认可。最忙的一天,梅庚年接诊了313人次,做了7台手术,除了吃饭,几乎一刻都没有休息。
1975年8月,埃塞俄比亚偏远山区的加木戈法省发生旱灾,中国政府决定派一支由7人组成的医疗队前往援助,梅庚年第一个报了名,但在考察完疫区返回时因公殉职,并安葬在了埃塞俄比亚。为了纪念梅庚年,当地的一户人家为他义务扫墓至今。
1998年,作为第十批援埃医疗队队员,梅庚年的长子梅学谦踏上了父亲奋斗过的土地。“对于我来说,我就有一种完成他未竟事业的一个念头。作为医生,我也想到埃塞俄比亚去为当地的群众服务,从私人方面,我想到埃塞俄比亚亲自为我父亲扫墓,以尽我的孝心。”梅学谦说。
在他看来,援外医生需要具备四种素养。需要有坚强的体魄。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环境,要应付当地的气候、人文、环境等;需要对受援国官方语言熟练,和当地的医生和患者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必须精通本专业的医疗技术,能够独立解决医疗工作中疑难杂症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忠诚,忠诚党、国家,忠诚援外医疗队。
“年轻的医生们,希望你们走出国门,到广袤的非洲大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心智,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马晓晴
校对/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