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纺织仓库改造而来的首创郎园Station,不仅孕育了上百家网红店,更一跃成为全国影视制作的地标。昔日的工业园区,是如何华丽转身、成为京城潮流文化新地标的呢?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探访了郎园Station,并听首创郎园总经理赵春燕讲述了郎园的创新思路。
文创园区运营的核心是人
郎园Station坐落于朝阳区半截塔村53号。这里曾是北京纺织仓库,拥有30座大型红砖仓库。园区有2.23公里铁路专用线,都直接修到库房跟前,工人出了仓库,就是车站。郎园Station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时光荏苒。如今,当人们再次走进郎园Station时,瞭望塔、岗楼、避雷针、水泥墙面等充满年代感的建筑都还健在,红砖仓库、老铁轨和站台等也依然保留着,但眼前的一切早已不是工厂的模样,而是一跃成为设计感十足的潮流元素。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对郎园Station改造的过程中,首创郎园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不搞大拆大建,只做因地制宜的小修小补。面对并不优越的地理位置,首创郎园团队不断创新,探索出了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层出不穷的文化活动为郎园Station不断带来人气。
“不管做什么样的项目,我们运营的核心点其实不是园区,而是人。人的需求是我们创新的动力,要时刻洞察到人们需求的变化,其实就是要‘以人为本’。”赵春燕认为,文创园不应给消费者直接分类,而是通过供给不同的内容来吸引不同群体的消费者。“简单而言就是,你供给的文化内容不一样,吸引过来的消费人群就不一样,比如你供给的是儿童剧目,来的就是孩子,如果你供给的是成人戏剧,那来的就是成人,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我们通过调整内容的供给,吸引所需要的人群,然后再做消费变现。”
文化类消费可以产生情绪价值
赵春燕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实更多的是因为文化产品是有情绪价值的,可以由此得到更多的情绪价值的溢出效应。而如何把情绪价值转化成消费价值,是每个文创园区都应该关注的内容。“不论是新消费还是文化消费,其实都是一种升级型消费,都已从产品类的消费升级到情绪类的消费,这也就是在市场上大家所看到的文化和消费的融合。”
文化类消费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赵春燕解释说,“想想看,人们现在选择商品的时候,有多少人是为刚需而购买?其实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很多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衣食无忧’了,很多人购买物品实际上是因为喜爱而购买,这种为喜爱而购买实际上就是满足了一种情绪价值。”
提供社交属性则是在满足另一种情绪价值。以郎园Station为例,它实际上是产业+内容+消费三者的融合。“规划之初,这里产业的面积是50%,文化消费面积是45%,差不多是对半分。当时为什么会做文化消费+产业融合的定位呢,尤其是在一个交通这么不便利的地方?最核心的点是因为我们很清晰地看到,现在消费核心的变化,也就是说消费的达成更多是在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实际上更多地是在提供社交属性。从这一点来考虑的话,文化产品是最容易吸引消费者的,因为文化本身的社交属性就很强。”赵春燕举例说,人们去电影院实际上是一种目的性消费,是电影这种文化的内容促成了目的性的到达,然后才有了进一步的消费变现。同样,人们来文创园区也是奔着看展、喝咖啡等社交属性而来,之后才有了进一步的消费变现。
以消费需求倒推文创园供给
评判一个文创园区好坏的标准在哪里?赵春燕认为,一个好的文创园区应该“宜生活、宜居住、宜办公、宜社交”,这4个“宜”是判断一个文创园区是否符合当下人们生活状态的试金石。“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所有的状态不分家。郎园Station就是一个缩影,这里有咖啡,有酒吧,有瑜伽室,有办公区,还有演出空间,因为园区很小,所以住的空间不多,但是也仍然有一部分居住空间。产品跟着大家的生活状态走,我认为这就是创新。”在赵春燕看来,这种以需求倒推供给的模式,其实核心还是之前提到的“以人为本”。
仍以郎园Station为例,其由纺织仓库华丽转身的关键在“创”。创新并非只停留在建筑改造层面,而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不断迭代出新。靠活动带人气儿是其最大创意。原本位置偏僻的郎园Station于2019年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美食文化节,3天吸引了近2万人入园,知名度从此打响。如今,郎园Station每年都能保持推出300场以上的文化主题活动,牢牢吸引了京城热爱文化活动的人群。
目前,首创郎园在北京已经拥有5个园区,每个项目都没有重复是首创郎园的最大特点。“我们5个园区没有一个长的是一样的,因为园区所在的区位不一样,面对的人群不一样,所以供给就一定不一样。”赵春燕介绍,大望路郎园实际上将打造成为CBD里面的世外桃源;石景山郎园Park更多的是在做西边的美育提升,它具有更多的社区属性;郎园Station更多的是国际化和潮流化;东城咏园实际上是个非遗项目;海淀的BOM嘻番里因为紧邻高校,所以就是个纯粹的游戏商业项目。“我们跟传统商业的不同在于,我们是先说来的是什么人,再说上什么样的产品,这就是我们的逻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