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2023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召开,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龚维幂介绍,目前,北京医药产业发展呈现全面提速的发展态势,多项产业主要指标创造新高。
2018年以来,北京市连续出台两轮“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推动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较快增长,从6560亿增长到8916亿,年均增速7.9%。2022年医药工业收入2210亿,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市第二。2022年完成工业固投134亿,比5年前翻了两番多;截至目前,北京市共计有84家上市企业;创新药数量全国第三,创新器械、AI三类器械数量全国第一,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龚维幂表示,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是培育两个新产业。打造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产业集群,市区联动共同支持CGT技术研发,按照“三个一批”原则加强重点品种培育,推动临床需求强烈的一批原创技术品种研发,尽快进入临床研究;推动一批创新品种加速临床试验进程;推动一批重点品种加速申报注册,尽快形成产值贡献。抢占数字医疗产业优势,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产品示范应用,探索AI诊疗产品商业化模式形成商业化闭环;搭建数字疗法产品注册检验和临床评价共性技术平台,加速数字疗法产品注册审批和落地应用。二是加快释放医疗器械赋能产业壮大的新潜力。市药监局支持推出《医疗器械创新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加快推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在依托医药健康产业联席会,研究编制北京市加快创新药医疗器械研发及注册全生命周期服务若干措施。三是形成科学家领衔创办企业的新特色,诞生了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领衔创办的炎明生物、维泰瑞隆等创新企业。形成了蓝晶微生物、优脑银河等一批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四是引育优质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创新“市级项目+产业基金”等多种引育形式,市区协同,加快聚集一批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骨干企业,形成国际一流的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龚维幂介绍,一批高水平关键技术平台在京布局并陆续开展服务。布局建设小分子制剂研发与生产代工(CDMO)平台,以及CGT领域的工业级核酸合成、脂质纳米粒(LNP)非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等产业化端3个平台。补齐北京细胞与基因治疗从中试到放大端的短板,支持一批原创品种在京产业化。组建北京医药健康领域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一批科学家领衔创办的初创企业,加速企业成长发展;支持一批重点产业化项目,加速实现其在京落地。
临床资源对产业的支撑力显著提升。基于前期研究型病房评估情况,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提升北京市临床研究水平的若干措施》,启动9家医院试点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首家研究型医院正式运营,着力推进市属医院伦理互认、药事会、“双通道”、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和临床样本库信息化建设等“三医”联动重点事项。
在产业配套系列支持政策方面,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立足打造首都医药健康产业“核爆点”,引入国际化专业运营管理团队,专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带动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向生命园汇聚。积极推动新一轮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实施,争取到全国首个地方参与人遗审批试点等国家支持事项。市级部门与重点区积极出台产业配套政策,形成市、区政策错位叠加。如:市医保局支持推出紧密衔接基本医疗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北京普惠健康保”,指导保险公司将28种创新药纳入商业保险支付范围。经开区发布《加快建设“新药智造”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着力打造产业优势领域高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