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外失去自主行动能力,生活中遭遇的不便如何化解?
前段时间笔者右脚意外骨折,拄拐、坐轮椅穿行于往日熟悉的城市,许多平时忽略的细节被陡然放大,体会格外深刻。机场车站里,工作人员悉心照料,乘坐无障碍电梯可方便上下楼层;楼宇之中,无障碍标志、坡道等设施,为我减少了诸多通行困扰。以往认为专为老人和残障人士服务的无障碍设施,也让笔者这样因伤病一时无法正常行走的年轻人受益。
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还有大量生活难以完全自理的老人以及因短期伤病而需要使用无障碍设施的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但受益者不只是残障人士,还有身处各类障碍情境中的人。也正因如此,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各方携起手来、汇聚合力。
对于无障碍设施,大家共同关注、共同维护才能发挥更大作用。道路上的一沟一坎,常人一步就能迈过,对一些腿脚不便者来说却是巨大障碍;生活里的很多小事,常人不费功夫就能办成,于视障群体则常常需要反复琢磨尝试才能逐渐掌握。不占用盲道、礼让第三卫生间、不占用无障碍车位,类似的“小事”和建好无障碍设施一样重要,需要长期坚持。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面对数字社会加速推进,要帮助银发群体更好“触网”,助力视障人士跨越“数字鸿沟”。比如,在各类基础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让无障碍理念深入人心,也是推进无障碍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很多应用程序推出“适老版”、不少手机提供专门供视障人士操作的模式等,这些都是与时俱进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环境无碍,生活有爱。消除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共建无障碍环境,需要集众智、汇众力。2017年创立的“光明影院”,吸引数百名志愿者先后加入,帮助不少视障人士欣赏到人生第一场电影。如今,类似致力于无障碍事业的社会团体还有很多,在帮助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照亮了许多残障人士的生活,为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无障碍社会持续贡献着光和热。无障碍社会建设需要系统、专业力量的参与,也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当在十字路口遇到需要帮助的视障人士,当在车站机场碰到行动困难的老人,尽可能地伸出援助之手、释放最大善意,“有爱无碍”的意涵就会在人人力所能及的细节中不断彰显。
今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这部专门性法律,将为残疾人和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从“有没有”迈向“优不优”,多方参与,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建设无障碍环境的良好氛围,必将惠及全社会。
文/徐驭尧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