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力平
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月坛 其原名为“夕月坛”
京城与“月亮”有关的地名中,人们最为熟悉的当属月坛,由此成为我寻访的首选之地。
乘坐15路公交车到“月坛公园”站,下车后向南而望,一座高大的朱红高墙,绿琉璃筒瓦歇山顶,三券砖砌的大门映入眼帘,这就是月坛的北门。
据月坛公园管理处的李先生介绍,月坛为京城“五坛八庙”之一,原名“夕月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神的地方。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坛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白琉璃,阶六级,俱白石。内棂星门四,东门外为瘗池,东北为具服殿;南门外为神库,西南为宰牲亭、神厨、祭器库,北门外为钟楼、遗官房。外天门二座;东天门外北为礼神坊。”
沿中轴路南行不久,见路西有一座高大的两层建筑,走近一看,是钟楼,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彩绘旋子彩画。透过格栅网眼,隐隐可以看到顶楼悬挂的大钟。当年帝王举行祭月大礼时,在此鸣钟,以示祝福。
由此往南,就是月坛的主体建筑夕月坛,也就是皇帝祭祀月神的地方。而今被坛墙封闭起来,无能进入。李先生介绍说,夕月坛台是由白石砌成的一座方台,高1.5米,14米见方。东南西北四面建有石台阶,台阶均为6级。坛台四周围有矮墙,矮墙正东建有一座三门六柱的棂星门,西南北三面各建有一座一门二柱的棂星门。围绕坛台的坛墙为方形,周长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覆黑琉璃瓦。因为祭月要向西祭祀,所以祭坛的正门是向东的。
当年帝王到月坛祭月,首先在具服殿更衣,然后来到坛台,升坛行礼,读祝官大声宣读祝文“福我兆民”,借此希望月神能造福百姓,祈求平安祥和,随后上香,祭酒、献玉帛、拜月等。在诸多古代帝王中,以清代乾隆皇帝最为重视月坛祭祀活动。当政期间,他曾降旨对月坛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并多次到此参加祭月活动。乾隆十三年(1748年)八月,他在此祭月后,即兴赋《秋分夕月诗》:“少采当秋仲,禋(yīn,祭祀)宗重夜明。九经循白道,万物荷西成。朔魄将临望,亏轮本是盈。银蟾与丹桂,齐语任闲评。”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将月亮的亏与盈和世间万事能否如愿以偿相联系,希望诸事圆满有成。
漫步月坛之内,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既可追忆古代“秋暮夕月”之祭月、拜月之礼,又能感受浓厚的历史与文化。
月坛大门
洒满月光的京城胡同 尚有遗存
浏览北京地图,发现有多条以“月光”“月牙”“月河”“月树”而称的胡同,细细品味,颇有意境。
乘地铁5号线,到张自忠路站下车,出C口,沿东四北大街向南行至东四七条,再向东不远便来到月光胡同北口。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在东四七条与东四六条之间,长百余米、宽约4米,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已有著录,属思诚坊。民国时称娘娘庙,因胡同内曾有一座供奉月光娘娘的庙宇。月光娘娘又名月神、太阴星君等,是民间信仰的婚恋神。1949年后称娘娘庙胡同,此时该庙早已废弃。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月光胡同”。而今依然保持旧貌,两侧多为灰色平房,但漫步于此,显得格外宁静。
走出月光胡同南口,沿东四六条东行不远,便是月牙胡同,且有南月牙胡同和北月牙胡同之分。这两条胡同大致形成于明代,呈南北走向,且北段和南段均向东倾斜,形似月偃,即竖卧形的半弦月,故称“月偃胡同”。清代以慈慧胡同为界,分南、北两条胡同,清光绪年间《京师坊巷志稿》称“南月偃胡同”和“北月偃胡同”,1947年演化为“南月牙胡同”和“北月牙胡同”。
一弯月牙儿镶嵌于天幕之上,独有意境,而这条半圆形的胡同置于中轴上,形似月牙儿落在京城,颇有景致。
西城区有月树胡同、月台胡同。据1990年《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记载:月树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行南折至后秀才胡同,中与秀洁胡同、阜成门北顺城街相交,全长253米。明代称椿树胡同,以树得名,属朝天宫西坊。清代为正红旗地界。1965年改称“月树胡同”。月树为亚热带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树种,树冠卵圆形,全体有香气。古代被演绎为月亮上的桂树,谓之“月桂”,且为历代文人所吟咏。唐代诗人李白便有“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而宋代杨万里题有《月桂》诗:“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可惜这条胡同在1970年拓宽平安里西大街时北侧拆除,20世纪90年代因中国京剧院建设用地又部分拆除,仅存七个双号门牌。1990年-2003年改扩建平安里西大街时全部拆除了。
月台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东起闹市口南街,西至太平湖东里。清代称“月台大门”,属镶蓝旗,1965年定名“月台胡同”。胡同内曾有萨弼贝子府,萨弼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孙。据一位老居民介绍,民国初年萨弼后裔离开月台大门胡同,先后到海淀火器营、护国寺等地居住。但本家仍有人留在月台大门胡同。日伪时期月台大门被拆除,1944年是空地。20世纪50年代前后,这里是城市贫民栖息地,60年代盖了简易楼。而今该胡同尚存,但已为很短的胡同,沿街的平房已消失。
乘地铁2号线到建国门站下车,沿二环辅路南行不远,便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记载的“月河胡同”。它位于朝阳区西部,北端西口接建外南胡同,南止通惠河。清吴长元《宸垣识略》有“月河寺在朝阳关南,苜蓿园之西,古名宝藏寺”的记载。月河胡同之名是由古刹月河寺而来。月河寺系明代古刹,清人励万宗《京城古迹考》称月河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所建。孙承泽称月河寺“池亭幽雅,甲于都邑”。月河寺也称月河梵院,寺内楼、台、亭、榭十分幽雅,明代翰林编修程敏政曾寻游至此,赋《与廉伯世贤同至月河寺》:“秋风吹雨净飞埃,十日东城两度来。绕院绿阴留客住,一亭红艳对僧开。芙蓉涧侧观澜去,苜蓿园西问稼回。有约明朝更携手,望云同上雨花台。”月河寺历史上以杏花而知名,清代乾隆年进士、光禄寺卿伊朝栋到此赏花后赋《东城看杏花》诗:“月河寺前水潝(xì)潝,聚星亭外草凝碧。春郊一夜微雨晴,晓起红芳俱弄色。紫骝缓鞚出高城,风拂青丝双玉瓶。几簇江头初破萼,一枝墙外半含英。”到了清代,月河寺风光不再。《京城古迹考》云:“惟留小殿一间,内供真武像,则又道而非释矣。先时亭已久圮,而所谓石鼓、石琴以及鹦鹉石,更不知散落何处也”。清末月河寺废弃,附近形成街巷,称“月河胡同”。在此寻访了半个多小时,未见“月河胡同”,但有“月河小区”。一位老人告诉我,月河胡同大致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月河小区。
朝阳区南磨房还有个月河村,东邻南楼梓庄,西邻架松村,南与北杨庄相接,北接祁家庄。因村域内有一月牙形河湖,传为风水宝地,故称“月牙河”。村随河名,后简称为“月河村”,而今村落已消失。
以“水月”而称的寺院有多处 你可知“水月”何解?
查阅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老地图,会发现京城曾有多处以“水月”而称的寺院如水月寺、水月庵、水月院、水月禅林等。
“水月”二字何解?为此我请教了北京佛教协会的一位朋友。他告诉我:“水月”意为“水中之月”,佛教有时把月亮比喻成佛,佛经视观音菩萨有32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古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有时对观音的崇拜甚至胜过佛祖。观音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多为女性,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由此受到佛教徒的供奉,所以早年间京城建有多处以“水月”而称的寺院。
东城区东四北侧有过一座水月庵,也称水月寺,因供奉水月观音神像得名,寺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吴长元《宸垣识略》云:“水月寺在东四牌楼北五条胡同,有旧碑篆‘水月庵’三字。”东四五条三号为裕谦故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道光帝下诏“对英宣战”,遂命裕谦为钦差大臣,力主抗英的裕谦亲临阵前指挥,誓死守城,九月初四,镇海被攻破,裕谦投水殉国,是鸦片战争死难者中官阶最高的朝臣。死后谥“靖节”,入昭忠祠。现胡同内多为民宅。
西城区南部的水月庵胡同,北接菜市口大街,南端便是南横街。清代胡同内“西有水月庵,东有广仁堂,乾隆间大学士史贻直故宅也,旧额犹存”。历史上胡同内有多座会馆,从北往南有湖南会馆、汉中会馆、湘江会馆、东莞会馆、常熟会馆,曾是明清各地官商、举子汇聚之地。
朝阳区吉市口二条也有过一座水月庵,又名万禄寺,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已无存。1936年北平寺庙登记时曾有记载:“水月庵,东郊一分署二条胡同33号,建于明天启六年,私庙。面积4亩,房42间,佛像32尊、铁炉一个,钟鼓鱼罄各一个。”1947年全市第二次寺庙总登记中也有“水月庵”的记载,时任住持为朗堃。1949年以后,水月庵为吉市口二条小学、朝阳区第二教师进修学校使用,1992年被拆除,兴建了吉祥里小区。
《红楼梦》中多次提到“水月庵”,第七回写到:“周瑞家的听了,便往这边屋里来。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两个一处玩耍呢。”第十六回写到:“原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入城来找秦钟,不意被秦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而第九十三回的回目就是“甄家仆投靠贾家门,水月庵掀翻风月案”。经查阅史料,北京曾经有多处叫“水月庵”的地方。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所编印的《增订实用北京指南》中记载,西单牌楼西南闹市口和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坡两地均有“水月庵”;东四牌楼北五条胡同路有“水月寺”一座,现在多已消逝。至于曹雪芹写的是哪处“水月庵”,据推断,有可能是西单牌楼附近的那座,因为曹雪芹曾在附近的小石虎胡同右翼宗学当差事,当时这座“水月寺”尚存,曹雪芹有可能寻访过,并将其写进《红楼梦》里。
前门外有月亮湾公园 是在“月亮湾”遗址上修建的
月亮湾是一个颇有诗情画意的地名,而今只有八九十岁的老北京人或许有所记忆。它就在中轴线上的前门附近。
乘地铁2号线到前门站下车,出C口往南不远,便来到月亮湾公园。初闻“月亮湾”,不得其解,后来一位老人告诉我其由来。
明清时期,北京内城护城河自西便门东侧水关入外城,由西向东流淌,经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至东便门西侧水关出城,汇入通惠河,再向东注入北运河。在正阳门外形成一个大大的弧形,好似一道弯月环抱着正阳门箭楼,由此这段河道被俗称为“月亮湾”。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和同治九年(1870年)绘制的《京师城内首善全图》上均有明显的“弯月环抱”图形。
清末民初,月亮湾内植有大量的荷花,每至盛夏之际,满池花开,香气宜人。因地处繁华的前门大街北端,由此人们纷纷到此赏花,成为夏日里的一大景观。20世纪60年代,前三门护城河被改成暗河,从此,“月亮湾”空有“弯”而不见水,后来便淡出人们的记忆。
2017年,前门地区进行改造时,在护城河故道,即“月亮湾”遗址上(煤市街北口与前门大街交叉口东南侧),修建了“月亮湾公园”,园内有一条蜿蜒的水槽,象征过去的护城河。“河岸”由历史浮雕构成,刻画宣南历史与文化元素,唤起人们的记忆。
漫步月亮湾公园,有一种闹市中取静之感,虽然面积不大,但绿树掩映,别有景致。
小月河
小月河,是京城北部唯一自南向北而去的河流
小月河被誉为“京北最美地名”,到此寻访,我特意邀请了海淀文史专家、《京北畿甸清河镇》一书的作者杜泽宁先生做向导。我们从清河南侧开始,沿小月河自北向南行。
杜泽宁先生介绍说,小月河是清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地处清河中游的清河南岸,由人工渠与自然冲击沟混合形成。源为德胜门外泄水沟,沿德清公路西侧向北,经马甸至清河镇入清河。1984年整治河道,在祁家豁子与西北土城沟相接。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称“小月河”。
小月河的上游河段是元朝大都城的护城河,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开挖,俗称土城沟。明朝建筑北京城时,北城墙南移五里,元大都北城墙和西城墙北段废弃,后人以北土城或西土城称之,外围护城河则称北土城沟或西土城沟。
小月河的下游河段源起土城关(健德门)的古代大道,是自然冲击而成的道沟。这条道沟曾是京畿北行的通衢干路,元明清三朝帝王进出京师的必经孔道。因沿途多泉眼,加之伏雨冲刷,逐渐形成深及丈许的天然沟壑,坊间习称 “德胜门外大沟”。自德胜门关厢,途经马甸、小关、卧虎桥、九间房、双泉堡,至清河镇。
20世纪30年代与道沟平行的简易公路(德清路)建成后,位于德清路西侧的古道自此荒弃,遂成晴天是路,雨天是河的泄水沟,俗称大道沟,时至1952年这条道沟被疏浚。1974年为提高区域“旱浇涝排”的灌溉能力,进行整治,使昔日的泄水大道沟初现河形。此时的沟河亦为农村河道,没有正式名称。1984年至1986年北京市政府对河道疏浚整治,将东西向的土城沟(护城河)与南北向的泄水沟(古大道)连接贯通,因河道的一段形似弯月,故称“小月河”。全长10.25公里,流域面积27平方公里,是京城北部唯一自南向北而去的河流。
京郊也多有以月而称的地名
水月院胡同位于通州区,据通州博物馆任先生介绍:水月院胡同地处玉带河大街与佟麟阁街交会处东北侧,东起车站路,西行南拐至三官庙。1913年前后渐成街巷,因明代此地有水月庵(院)故名。水月庵内主祀水月观音菩萨,其相作观水中之月,为观音菩萨三十三相之一。清末该庵逐渐衰败,香火不济,到民国时期被改为学校,1936年为水月院初级小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水月庵成为民居,并形成居民区,称水月院胡同。而今水月院早已不存,但地名被保留下来。
月华大街位于房山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北起月华北大街,南接月华南大街,因该路西北侧太平庄有水月庵得名。水月庵本称娘娘庙(今称太平圣寺),因供奉观音菩萨,即水月观音而俗称水月庵。今尚有遗迹可寻。
月严寺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王村,据永定河文化研究会的朋友介绍,月严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月静庵,后经改建易名为月严寺。月在佛教中有佛、菩萨、佛经、佛道等多义。月严,即佛光明如皎月圆满之塊地。该寺东大殿供奉关帝,西大殿供奉三尊菩萨,北大殿供奉窑神。而今东大殿尚存,其余建筑只有几段破残的围墙尚存。
绘图、摄影/户力平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