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皮肤上长“小疙瘩”,除了爱美人士、养生达人,很多人会毫不在意,觉得无伤大雅。
殊不知,忽视这样的小问题,可能会酿成大祸。例如以下两种“小疙瘩”,癌变的可能性不低,大家千万要警惕。
反复溃疡的“小疙瘩”当心癌变
其实,不少人身上出现的一些突出的“小疙瘩”,医学上称为“疣”,其本质是病毒感染,多发于老年人的颜面部、颈部、头部。
特别是头皮部的疣,早期从外观上看,可能就是皮赘样的小突起,但由于经常洗头刺激,可逐渐增大突起,并常常破溃、出血,从而容易发生癌变。
好在,相较其他癌症,好发于鼻旁、下睑、头皮部位的皮肤基底细胞癌,通常演变缓慢(一般在数十年以上),较少转移到其他部位,治疗相对轻松,预后也较乐观。
但其终归是癌症,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最好还是在尚未癌变之前,就对疣进行处理。
因此,对于皮肤上的小疙瘩,即使不痛不痒,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
建议:平时要多注意皮肤上“小疙瘩”的发展变化,一旦发生以下情况,应及时就诊:
斑点、疙瘩增大,尤其是突然明显变大;
有屑有痂,易出血、有渗液;
通常为黑、棕、蓝等颜色混杂不均;
周围皮肤出现水肿,或丧失原有的光泽,局部皮肤常有发痒、灼痛或压痛等。
甲状腺附近长“小疙瘩”不是病就是癌
甲状腺附近长了“小疙瘩”,常常不痛不痒,因而难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然而,养生君要提醒大家:此处长的异常“小疙瘩”,小心是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位于气管两侧,甲状软骨下方(可简单理解为喉结下2~3厘米处)。
如果结节较大,且位于表浅部位,会随着吞咽而上下运动,那么大家通过肉眼就能看到它。
不过多数情况下,甲状腺结节可能没有那么大,需通过手触摸才能发现。临床上,触诊也是医生检出甲状腺结节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不得不说,自己用手摸、医生触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如果结节的位置较深,或结节较小,质地与腺体的差别不明显,那么单凭摸摸、触诊很可能发现不了结节。
更重要的是,甲状腺结节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单凭触诊,难以判断。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甲状腺附近有异常肿块、“小疙瘩”,建议及时去医院做相应检查。
事实上,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只有约10%~15%是恶性的。
对于良性结节,一般静观其变即可,无须手术,但也不排除变大、恶变的可能性,因此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至少一年一次。必要时,应听医嘱配合治疗。
至于恶性结节,也就是甲状腺癌,其发病率已位居我国城市女性恶性肿瘤第四位。
但因总体治愈率高、预后好,甲状腺癌常被描述成“懒癌”“善良癌”“幸运癌”,不少人便对它不够警惕,常常不当回事。
可这样做是不对的!
一方面,甲状腺癌有许多病理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效果、预后也相差很远。
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乳头状癌,占90%以上。这种类型的甲状腺癌,的确多数发展比较缓慢,恶性程度较低,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但甲状腺癌中也有一些发生率低但恶性度高的类型,如未分化癌。据统计,这种类型的甲状腺癌中位生存期只有6个月。
另一方面,即使是比较友好的乳头状癌,是否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还要看肿瘤的大小、位置。
瘤体越大,越容易对周围神经、脏器等产生压迫。若压迫喉返神经,易导致声音嘶哑;若压迫气管,易导致呼吸困难;若压迫食道,易导致吞咽困难。
同时,相应的治疗难度也会更大、更危险,病人生存率也较低。
因此,大家千万别被误导,该重视还是要重视起来。
除了以上两种,还有一种“小疙瘩”常见于小儿颈部。它虽不是癌信号,但难免伤害孩子的健康,家长们也需格外留意。
小儿颈部长“小疙瘩”可能是瘤
婴幼儿的颈部,如果长出不明包块、“小疙瘩”,家长千万别不当事,因为这有可能是淋巴管瘤。
其实,淋巴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淋巴管的良性过度增生,多发于婴幼儿,90%以上在2岁内发现。
它常见于小孩的颈部后三角区,部分会蔓延至锁骨上下、口底、气管食管旁及胸部纵隔。
淋巴管瘤在不同位置,可造成不同后果——
若累及口底、舌或咽部,可造成语言、呼吸或吞咽障碍;
若位于锁骨,可使控制手臂的神经受压,进而导致运动障碍或肌肉萎缩;
若生长迅速,还容易导致气管受压,影响孩子呼吸,危及生命。
说到这,估计不少家长要焦虑了。
其实,由于淋巴管瘤是良性的,且部分会自行消退,因此对于较小的、未发生转移的,不影响功能又无碍美观者,可不予治疗。
对于病变虽大,但无呼吸、吞咽困难和其他并发症者,可暂不处理,观察随访两年,若未见消退或反而增大者,再予治疗。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