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多年后,券商再融资行至十字路口。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共有8家券商定增在途,合计预募资约442亿元。此前,中原证券、华鑫股份先后主动终止了定增,南京证券、财达证券等调整了募投方向,自营、两融等重资本业务普遍被压缩。
“证券行业的融资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华南某大型券商自营部总经理表示,“以消耗资本金发展重资本业务的模式或许已成过去式,券商必须‘精耕细作’,发展综合金融服务,谨慎‘补血’。”
110亿元定增“消失”
剔除已终止的定增,目前有8家券商披露了定增预案,合计募资约442亿元。此前,中原证券、华鑫股份先后发布了终止定增公告,两家券商分别拟募资70亿元、40亿元。券商、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短时间内定增先后“泡汤”,对行业而言是一个变革信号。此外,不少券商还压降了定增募资规模,或进一步细化募投方案。
从募投方向看,以自营、两融为代表的重资本业务本是各家券商重点发力方向,而在修改后的定增预案里,这些业务普遍被压缩。
“融资利率6%,融券利率8%,两融业务是营业部收益较高的信用业务,我们经常以各种方式吸引策略丰富的机构投资者来操作。”深圳市深南大道某头部券商营业部客户经理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因此券商募资‘补血’有很大部分资金补充两融、股权质押等信用业务。”
“场外衍生品业务是券商最赚钱的业务之一,对券商自营部门的收入影响日益明显。”华南某大型券商自营部门总经理称,证券行业盈利模式逐步从传统通道驱动向资本驱动转变,资产负债表扩张对利润的贡献度逐步上升。“因而定增募来的钱,多数投向了这类收益不错的重资本业务。”
以南京证券为例,原本募集的50亿元资金中,用于证券投资业务的为25亿元,发展资本中介业务的为5亿元。而在新修订的定增预案里,这部分的募资投向用于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超过5亿元,用于财富管理业务的不超过5亿元。此外,预案增加了对另类子公司和私募子公司投入,以及购买债券等。
近几年火热的再融资今年以来逐渐“熄火”。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发布定增的券商均未落地。而去年同期,国金证券的定增,中信证券、财通证券和东方证券的配股均落地。今年以来,也没有券商发布配股预案。
定增募足率不断下滑
过去十年,券商再融资一度“高歌猛进”。Choice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整个证券行业融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若剔除首发募资总额,券商增发和配股合计金额近4500亿元,总体来看,增发方式更受青睐。
从再融资规模看,券商百亿定增、配股屡见不鲜,例如2021年2月,中信证券曾推出券商史上最大规模配股——280亿元配股预案。
回顾十年历程,券商再融资“几经冷暖”:2013年至2016年,证券行业再融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7年至2019年,由于再融资政策收紧,券商再融资总额大幅下滑;2020年再融资新规颁布后,券商再融资市场再度“起飞”,直至今年有所降温。
对于近年来券商密集融资的原因,一位券商人士解释称,随着重资产业务对券商业绩影响上升,券商资本金消耗不断加大,因此不少券商通过再融资的方式扩充净资本。
不过,券商补充资金“弹药”背后,也产生新的“烦恼”。数据显示,近年来券商定增“缩水”明显,募足率不断下滑。据海通证券统计,2020年以来券商定增平均募足率为76%,较2010年至2019年的平均募足率94%有所下滑。
此外,券商频频“补血”短期内还会使净资产收益率及股价承压。有业内人士认为,再融资过于频繁可能无法兼顾业务发展和短期股东利益的平衡。再融资后往往引起股价下跌,倒逼券商必须注重投资者获得感与市值管理。
券商再融资大潮是否终结?
今年以来,多家券商修改定增方案或终止定增,是否意味着持续多年的券商再融资大潮走向终结?
华鑫证券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华鑫股份此次终止定增原因主要是募资投向问题。该人士解释,监管并没有关上再融资的门,但导向有所变化,在募资投向上收紧了尺度。此前公司募资主要投向两融、自营等重资本业务,后续预计要减少比例。
事实上,再融资“遇冷”的不止券业。据沪深交易所官网,2023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36单再融资项目被终止,其中沪市16单、深市20单,数量已超过2022年全年。
分析认为,再融资节奏放缓与市场波动也有一定关系。“二级市场的表现与定增市场的发行和投资息息相关。”沪上某券商权益投资总监表示,对于发行端来说,二级市场低迷的时候,往往会收紧包括定增在内的融资发行;对于投资端来说,若二级市场盈利效应不佳,投资者考虑到退出时仍要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所以定增项目也会受到冷落,往往促成更好的折扣。
记者从多渠道了解到,当前再融资审核口径不变,但节奏有所调整。
8月27日,就市场关注的再融资审核问题,中国证监会最新发文称,要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作出一系列安排。中国证监会表示,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
多渠道化解资本金压力
“金融机构一直是再融资的主力之一,资本充足率是金融机构的重要指标,只是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是否需要这么大规模的融资值得商榷。”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金融机构的盈利,是来自于自身经营,还是来自于不断扩大的资本规模?是否可以在资本规模有序增长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经营水平和能力来实现业绩增长?
华南某大型券商自营人士认为,为了减轻对重资本业务的依赖,现阶段券商将通过重资本业务撬动轻资本的客盘业务,如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科技创新等业务。
该人士表示,过往以消耗资本金“靠天吃饭”的模式并不能带来业绩的持续增长,券商必须“精耕细作”,整合业务条线,通过投资、投研、投行的联动,打出综合金融组合拳,减少对大量资本的需求。
上述人士认为,券商的业务需求驱动定增融资。从目前市况看,两融余额仍处于年内中位数水平,或两融业务规模扩张并不紧迫。两融业务的实质是信用业务,券商发展两融业务之时,应关注担保证券流动性风险,防止信用违约。
此外,随着自营业务业绩波动较大,通过不断增加资本金投入的方式已有所改变。“去年一季度,41家上市券商的自营业务共计亏损21.03亿元,金融资产收益率显著下降,这说明方向型自营策略可能拖累整体业绩表现。对头部券商而言,以场外衍生品业务为代表的客需型自营业务将有效降低投资收益波动,这类业务有望成为自营部门的主流,增强业绩稳定性。在严格执行风控的前提下,其实这类客需型自营业务的杠杆比较谨慎,资金压力会有所缓解。”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