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2023服贸会“氢能碳中和论坛暨H2-Eco第三届国际氢生态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论坛上,发布了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三年建设成果、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中和新兴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在会上完成全国首笔氢能领域碳交易意向签约,京能集团、氢璞创能等6家重点企业在会上与大兴区政府签署合作意向书。
本次活动以“绿色引领发展 氢能创新未来”为主题,聚焦双碳战略下全球氢能领域前沿技术、产业链与应用端协同发展,来自中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氢能领域专家与行业头部企业齐聚,交流氢能技术与产业应用前沿示范,寻找氢能科技、产业与区域合作的生态伙伴,合力构建氢能产业发展体系,创新引领双碳行动。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论坛现场获悉,中和新兴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氢能碳减排开发主体和消纳主体,完成了全国首笔氢能碳减排量交易意向签约。据悉,此次交易意向的达成是我国首个氢碳供需两侧握手合作的成功案例,对碳交易持续赋能氢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悉,2023年7月,中和新兴能源研究院开发的“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成功立项,是全国首个可进入碳市场交易的氢能项目。中和新兴作为碳减排量开发主体,依托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监测与分析平台,在精准计量的基础上,以“普惠”方式,聚合了20家氢车运营企业,涵盖7类车型、1000余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预计年碳减排量达到2.4万吨。建材集团作为消纳主体,积极参与北京碳市场建设,共同合作促成了此次氢碳交易的闭环。
论坛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毛东军发布了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北京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依托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机遇,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超2000辆。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融合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毛东军表示,此次发布的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是主要服务于京津冀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数智化平台。平台汇聚了氢能产业、技术、车辆、场景、能源等多维数据信息,充分应用了多源大数据融合挖掘、宏中微动态协同评价、全链条数据质量控制等技术,初步实现了“3+2”核心功能,包括产业全景透视、车辆运行监测、氢能供给监测三大基础模块,以及高端决策辅助和关键政策服务两大服务模块。平台能够高频率、多维度输出分场景车辆运行监测指标、氢能供应与需求状况监测指标等关键指标和决策支撑线索,能有效支撑氢能产业运行状况跟踪、场景应用评估、氢能供应保障、国家示范考核等工作。据介绍,目前平台现已接入2691辆氢车、19座加氢站120项的实时数据。
近些年来,北京市创新打造了“揭榜挂帅”政策,以实际效果导向择优支持,并结合车辆实际使用强度、技术进步趋势等因素,精准迭代财政政策的赋能环节和推进节奏。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还加速了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升级,缩短验证周期。“平台监测每一辆车的实际使用表现,锚定示范的关键绩效,对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进行全面跟踪和体检,为技术进步提供方向。”毛东军说,在短短2年内,北京市氢能车辆搭载的燃料电池电堆功率提升了一倍,成本下降了40%,国产化应用率接近100%。此外,平台还发挥了产业聚合效用,通过车、能、技术等多维度产业实际情况耦合,让氢能产业形成了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如基于场景需求,刻画车辆运行特征,科学布局了12座、规划了74座加氢设施,实现了能源补给的动态优化,有效满足了2000辆氢车高效便捷的补能需求。
论坛上,国家科技部高技术中心技术总师史冬梅、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志刚、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分别围绕《氢能发展的政策支持》、《中国氢能源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绿氢、氯碱工业与废旧塑料再生资源化新策略》进行了主旨演讲,国际绿氢组织(GH2)国际绿氢标准主任塞缪尔·巴特莱特等嘉宾围绕“氢能发展的政策和国际趋势”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来自中石油、马士基、法国必维三大能源巨头的相关负责人分别从“氢能在能量领域的应用及落地”、“马士基脱碳进程”、“氢能安全管理”等方面分享各自的产业创新实践。此外,峰会同步举办了“低碳‘氢’行—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实践”主题对话,清华工研院副院长朱德权与6家氢能领域重点企业的嘉宾聚焦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展开思想碰撞,研讨低“碳”氢行的未来发展。
论坛上,还展示了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三年建设成果。近年来,大兴区敏锐捕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势头,锚定氢能产业新赛道,从空间、政策、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氢能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次论坛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前景与未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有助于释放氢能产业的减碳价值,推动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下一步,大兴区将进一步推动氢能要素聚集,开放更多示范场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氢能产业创新高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摄/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益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