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儿童读物的销量旺季,许多“怪味”图书竟然趁机摆上书架。据法治日报报道,市场上的部分儿童图书含有暴力、惊悚、色情描写,有的儿童绘本插图暴露、人物比例奇怪;更有甚者,存在歪曲历史、不良价值导向等内容。
翻一翻这些“怪味”图书,离谱的故事比比皆是,恶俗的场景目不暇接。一名家长给4岁女儿选购的儿童绘本中,不仅充斥不堪入目的对话,插图还有少儿不宜的画面;另一本童书中,背景故事是小熊过生日,当小鸡、小兔子、小老虎等动物朋友一起去吃蛋糕时,书上提示“少了一个小朋友”,而桌上多了一盘烤鸡,之前出现过的小鸡从此不见踪迹。再比如,一本推荐12岁以下孩子阅读的故事合集中,提到了男生对喜欢的女生进行骚扰及暴力的行为,因为男生在法庭上的一句高呼:“我失去的是自由,不会失去的是对你的爱”,女生突然就被打动。让人瞠目的是,书里写道,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只要坚持,就会取得理想的结果”。
把一块玩耍的小伙伴烤熟了端上餐桌,这哪里是幽默?不止伤害友情,情节也很是惊悚;答应有骚扰和打人倾向的追求者,已经模糊了骚扰及暴力行为的严重性,以此狗血剧情说明坚持的意义,更是驴唇不对马嘴。不少家长反映,“怪味”读物并非这个暑假专供的“黑暗料理”,他们常常在儿童课外读物上踩坑。“拿恶俗当有趣,丝毫不尊重孩子的天真和善良”,让家长既气愤又无奈。
近年来,“问题童书”屡屡引发质疑。媚俗露骨的表达,荒诞低俗的画风,不加节制的尺度,逻辑不通的说教,让人费解这怎么会是专门给孩子看的读物。可以说,从小看书读画的重要性有多大,这些劣质童书的危害就有多深。让儿童接触这些无厘头的文字、辣眼睛的图片,首先拉低的就是他们对语文及艺术的学习素养。再说,儿童的心灵如同白纸,遇到不同层次的画师就会被绘成不同的图画,那些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内容,很可能对孩子们形成误导,侵害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
需要追问的是,市面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知识错误、内容失格的童书?纵是童书作者三观不正、内容粗鄙,又是如何冲破出版社的层层审核关?审校是出版社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出版社的看家本领。如果只是一两本少儿读物质量低劣,还可以解释为个别审校人员素质不过关、责任意识差,但少儿读物这么多年乱象频出,很难不令人怀疑出版社的审核质量。是部分编审人员认知出现偏差、认同问题童书内容,还是受经济利益驱使,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问题图书大敞通往市场的大门?将“擦边球”当成儿童读物卖点,不仅有违社会公德,更有可能越过法律底线。
不让“怪味”读物玷污少儿阅读环境,对出版社的监管应该更严格。不论出版社与作者、书商以什么形式合作,只要出版社的名字印上图书,就是拿自己的招牌给这本书做背书,就必须完成初审、复审、终审等一系列必备流程。对孩子的课外读物,更不可掉以轻心;一字一句、一图一画,都确保内容健康,让孩子开卷有益。
出版是良心事业,出版童书更需要一颗纯净的心;可以挣孩子的钱,不可污染孩子的心。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