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课本中的苏轼》节目创作研讨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召开。该节目由人教社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打造,共12集,每集15分钟。节目将于7月24日起每周一、周四晚21:15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首播,同时,人教社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及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将同步推出。
据了解,在人教社出版的统编语文教材中共收录了14篇苏轼的诗文,其中小学5篇,初中5篇,高中4篇,苏轼的诗词文赋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人教社特别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喜双共同策划,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制作《课本中的苏轼》系列视频。研讨会上,姚喜双在分享《课本中的苏轼》的创意创作过程时表示,节目组深入课堂,特别走进了四川大凉山的学校,把镜头对准学校,对准孩子们,对准全校师生和创作团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回答同学们的真问题,带领孩子们真情实感地诵读苏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蒙曼特别发来视频祝贺,她表示《课本中的苏轼》把我们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偶像与“课本”这一最具普遍性的文化推广方式结合在一起。诵读的方式也特别好,因为中国古典文学自带韵律感,古人学诗文都要吟诵出来,吟诵自带平仄和情感,一种独特的语感自然流露。姚喜双教授在回答孩子们“真”问题的同时,也在思考怎样用诗词诵读讲出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和独特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角度对《课本中的苏轼》给予高度评价,苏轼人品高贵、胸襟豁达,是外国留学生和全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人物,这一节目也是汉学与中国学非常重要的结合点。
中国视协中华传统文化影像传播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套节目制片人李明非常认可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设置,课本中的苏轼诗词家喻户晓、琅琅上口,节目通过探访、讲解、诵读和孩子们互动等方式,将历史和现在结合在一起,让人体会到用心用情的节目呈现。
苏东坡纪念馆常务副馆长、苏轼第三十世孙苏东专程从常州来北京参加本次研讨会,他表示《课本中的苏轼》是对古文诗词教育的创新,更是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传播的节目创新,应该将这样生动的专题教育课程引进学校,引入语文课堂。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先生在讲话中表示,苏轼不仅属于中华民族,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全人类,因为他的文学成就、哲理思辨和智慧是对人类文化宝库的贡献。苏轼“上忠君,下爱民”,一生坎坷,仍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在苦难面前始终洋溢着一种对人生未来的憧憬,这是苏轼留给我们后人的智慧和财富。《课本中的苏轼》正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人为学为艺的道理总结好我们中国的经验,引领我们从小学生开始就以苏轼为榜样,在人生价值取向中选择正确的道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