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队启程:“雪龙2”号破冰船出征北极
南方都市报 2023-07-12 11:36

档案

“雪龙2”号总长约122米、宽约22米、设计排水量近1.4万吨、续航力达到2万海里的“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可谓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雪龙2”号可以在1.5米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度自由转动。  

7月11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透露,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执行现场考察任务。

作为世界上少数能在极地独立开展考察并建立科考站的国家,中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用三十多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科学探测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

倡议发起“深海生境发现计划”

据王宏介绍,自然资源部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性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协定”,以及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规章等涉海规则磋商,牵头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倡议发起“深海生境发现计划”,经联合国批准列为“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努力践行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第5个南极科考站正加快建设

据王宏介绍,今年4月,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预定任务,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雪龙”号破冰船顺利返回国内。

“7月12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将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执行现场考察任务。”王宏说。

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透露,在极地深海方面,自然资源部扎实推进国家深海基因库等深海“三大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国家南北极观测监测网,加快建设我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积极践行“绿色考察”倡议,目前正在筹备第40次南极科考,启动第13次北冰洋科考。依托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船,建设大洋钻探科技中心,谋划相关国际大科学计划。

科考故事

听“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讲述科考背后:“冲撞式破冰就像坐在拖拉机上”

14年前,肖志民加入奔赴极地的中国科考团队,他先后登上“雪龙”号和“雪龙2”号。

7次奔赴北极、9次远航南极。

今年4月,肖志民带领团队驾驶“雪龙2”号顺利返航。

今天,他与团队将再度启程,开启中国第13次北极科考之旅!

冲撞式破冰

历时163天,行程近3万海里,今年4月“雪龙2”号顺利返航,第39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

一路上“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条船相互配合,出色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在第一次去中山站卸货期间,“雪龙2”号负责给“雪龙”号破冰引航。“平均冰厚超过2米,还夹杂着三道多年冰累积起来的冰脊。”

“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是1.5米厚,面对当时的情况,肖志民采取了冲撞式破冰,破冰过程带来了剧烈高频的震动,肖志民说“就像坐在拖拉机上”。

“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它搭载了一系列黑科技,为科考队在极区航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两年前,肖志民第一次作为船长驾驶“雪龙2”号时,就遇到了实况比预报还要严重的极端天气,当时浪高5米,船头激起的海浪直逼驾驶台。“当时预测最大是10级风、涌浪4米,如果选择离开这个作业区域,去其他风浪比较小的区域,从去到回来要3天的时间,如果我们原地抗风滞航,可以节省出两天时间。”

面对这样的情况,肖志民指挥船驶到一片搁浅的冰山附近,借助冰山的遮挡,减少船身颠簸,在这场风浪里抗争了一天一夜。肖志民说,“雪龙2”号的设计是40到50度不会倾覆,但如果碰到太恶劣的天气,不仅要考虑到船舶的承受能力,更多还要考虑队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问题。

“雪龙2”号不仅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它还是一个充满人性化设计的“极地之家”。在队员住舱的洗手间里有自加热毛巾架。在驾驶台的双层玻璃中间有细小铜丝散发热量,驱寒保暖还能防止玻璃起雾。无线网络覆盖“雪龙2”号的每一个角落……充满科技感与智能化的设计,大大提高了科考队员出海远航的生活质量。

在风浪的洗礼中成长

在2021年底正式成为“雪龙2”号船长之前,肖志民在一次次大风大浪的洗礼中积累了丰富的极地航行经验。

2013年,正在“雪龙”号上值班的肖志民接到来自搜救组织的求救电话,报告船长后,“雪龙”号展开了一次世界级大营救行动。

“已经是深夜了,当时的船长王建忠马上下达了找到被困船经纬度的指令,并更改了我们的航线。”肖志民回忆称,最初进入被困船所在的冰区时不太困难,但后面风向变了,一直吹向岸的风,浮冰开始合拢,越吹压得越实越厚,“雪龙”号因此被困。“浮冰区的外围还有一条法国船,我们就先用船载直升机把俄罗斯船上的乘客送到了法国船上。”

在这次营救中,肖志民从王建忠船长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从履行国际救援法规上,他是毫不犹豫的,体现了中国作为极地考察大国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另外,王建忠船长坚持不懈的精神,对我一直影响到今天。”

始终敬畏自然

从2009年开始航海生活至今,肖志民已经7次前往北极、9次远航南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极地考察能力不断提升,极地重大装备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中国科考站保障水平成为世界一流。极地壮美的风光和队员们团结协作、开拓探索的身影是肖志民眼中最美的画面。

7月12日,肖志民与团队将再度出征,驾驶“雪龙2”号开始中国第13次北极考察。“最困难的就是在加克洋中脊这一片区域的调查。从去年的经验看,这片区域海冰的密集度非常高,冰也很厚。我们很多作业都需要用船把冰绞碎,才能形成一片可以释放设备的水域,这在操作上会增添一些难度。”尽管肖志民此前已经走过这个航线,但他心里那根弦依然绷得紧紧的。

“对于每一次航行,无论南极还是北极,都不能盲目自信。”肖志民在分享经验之谈时说,经验是一步步积累的,见过或者经历过足够多,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无论何时,对大自然的力量一定要足够敬畏。”  

文/王玮 陈秋圆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视窗|“雪龙2”号和“极地”号破冰船亮相青岛向公众开放参观
新华社 2024-07-04
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抵达香港 开始访问行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08
视界|“雪龙2”号和 “天惠”轮结伴破冰航行
新华社 2023-12-01
3船起锚!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犁海出征
新华社 2023-11-01
聚焦 |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抵达北极点
新华社 2023-09-07
聚焦 |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穿越北极圈
新华社 2023-07-26
“雪龙2”号出征 开启第39次南极考察
解放日报 2022-10-27
“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15趟南北极考察背后的“极地梦”
中国新闻网 2022-10-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