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褒扬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为中国石窟考古与保护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樊锦诗星”。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仪式在敦煌莫高窟举行。
据敦煌研究院微信公号发布的文章介绍,“樊锦诗星”绕日运行椭圆轨道的偏心率为0.214,轨道倾角为20.114度,轨道半长径为3.177天文单位,这就是说,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64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5.66年。“樊锦诗星”在其轨道上高速奔腾前进,平均速度为每日141万公里,相当于每秒16.3公里的速度绕日运行。“樊锦诗星”到地球的距离最远可达7.27亿公里,最近时有2.24亿公里。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具有国际性和历史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此次命名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樊锦诗先生卓越成就、崇高风范的高度褒扬。
值得一提的是,7月10日当天,适逢樊锦诗先生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召开,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向敦煌研究院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并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设立“樊锦诗基金”,用于推动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
2023年,樊锦诗先生将所获“吕志和-正能量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并多年积蓄2000万元人民币悉数捐出,一半捐赠给母校北京大学,用于支持北京大学敦煌学的研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此次又将另一半捐给敦煌研究院,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在樊锦诗先生的推动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樊先生始终关心基金会发展,不仅四处奔走为基金会筹措资金,还每年拿出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基金会,并持续把她获得各种荣誉的奖金也都捐给基金会,在她看来,这些荣誉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敦煌研究院全体同仁。基金会在樊锦诗先生和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下,为助力敦煌文物事业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天的活动中还举行了《樊锦诗文集》首发式。《樊锦诗文集》集结了樊锦诗先生从事敦煌文物事业60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敦煌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管理、敦煌石窟考古研究和纪念文、序文等。
樊锦诗先生在仪式上发表感言,回顾了自己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的历程,分享了自己对敦煌文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认识。她说:“敦煌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服务敦煌是我终生的夙愿,莫高窟是值得奉献的地方。一生能以自己的所学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这是我的幸运”。对于未来,她表示,敦煌还有许多事等待我们去做,衷心希望新一代的莫高窟人,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勇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让莫高精神代代相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