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化论坛赋能 十三陵迎新变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0 08:38

从去年明文化论坛亮相就上榜“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到2023明文化论坛焕新升级,文化活动更为丰富且贯穿全年,明文化论坛正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又一张金名片。而明文化论坛的举办地、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所在地十三陵镇也因明文化论坛而焕发生机,展现出格局、融合与品质三大变化,文旅发展迈上新台阶。

明十三陵大宫门

从“陵”到“明”的格局之变

坐拥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西望居庸关长城,南有巩华城、永安古城遗迹遗存,昌平区拥有着丰富的明文化景观。但过去一段时间,这些景观间并没有形成有机关联,明十三陵内部各个开放景区之间联系也比较弱,景区的“各自为战”不仅难留住游客,也容易让游客留下明十三陵“仅有几座帝王陵”的刻板印象。

而借着明文化论坛举办的东风,明十三陵不断扩充景观格局,推动更多遗址遗迹展示开放,同时规划设计明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用线路串起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银山塔林等景区,以明文化提升景区间关联性,让游客在昌平、在十三陵镇获得更为丰富的明文化体验,也让明十三陵这个“城市文化家具”变得更大、更醒目。

明十三陵8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散落着120余处古迹遗存,但目前仅能游览长陵、昭陵、定陵、神道及2021年开放的康陵,景区间联系较弱。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未来,明十三陵将逐步打通长达7.3公里的主神道,并修缮明十三陵兆域边墙,推动更多遗址对外开放,将一座气势磅礴、陵墓与高山、河流、植被相融合而成的帝陵遗址清晰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感受到600年前明十三陵历史空间格局。

不仅外部景观要实现从“陵”到“明”的转变,内部更要加强对明文化的研究,为提升景观格局提供智力支持。过去大家谈到明十三陵,绕不开的是对墓主生平的好奇,其实围绕着大明277年的历史,明十三陵仍有很多故事待讲。今年3月,为了进一步深化明文化研究,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特就5个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征集学术论文。从永乐迁都与北京城市规划、明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精髓到明十三陵文化挖掘及价值提升、明文化助力文旅深度融合……课题从明代历史出发又不陷入历史泥淖,让明文化真正赋能十三陵文旅发展。

文旅相融的融合之变

与去年首届明文化论坛同时亮相的,还有论坛举办地——明十三陵游客中心。这里将文化内涵与地理要素紧密结合,既是明文化论坛的主场地,又在论坛后陆续举办大明书场、“明粉”交流会等活动,成为展示十三陵、表达明文化的绝佳窗口。

今年十三陵游客中心则再次焕新升级,除了原有的展览、文创、餐饮等空间外,游客中心还新增了考古研学基地。在这里,游客能够亲自体验考古挖掘、文物修复过程,还有非遗体验、研学课堂等丰富的体验活动,让游客不仅能看到明十三陵,更能亲自体验到明文化、感受我国历史文化的魅力。

文旅相融的明文化不仅局限在十三陵镇,更要走出昌平、走出北京。据介绍,今年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将与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单位合作,进行馆藏文物外借、展出活动,积极推动“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走出去”。在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定陵文物再聚首展览,在杭州举办“回望大明——万历专题文化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孝显明空——万历文物特展”。这些尘封了数百年的出土文物走出十三陵、走出昌平,向游客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大明历史。

提质升级的品质之变

外围欺客宰客现象严重、景区游览设施不足,游客中心功能不全……过去一段时间,这些旅游乱象曾困扰着明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该如何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供给?

如今,当游客再次踏入明十三陵景区,会发现这里早已改了面貌——没有了“长城——十三陵一日游”的黑导游揽客,不见了宰客欺诈的商贩和景区路面上乱扔的垃圾,新增更换了景区标识牌、道路指示牌、垃圾桶、无障碍设施、公共休息设施等基础设施,更为有序、整洁的十三陵景区正开门迎客。

但相比硬件品质,更重要的是软件品质提升,十三陵仅仅只是陵吗?看过了几座帝王陵,十三陵之旅就结束了吗?随着对明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两届明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十三陵镇也在不断推出多彩的明文化活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穿越到明代,近距离观看明代皇家仪仗;走进美丽乡村,感受传统民俗文化……2023年兔年春节期间,十三陵镇人民政府联合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举办主题为“沉浸古韵 大明华章”的明文化月体验展演活动,把浓厚的年味送到百姓身边。在明十三陵神路景区,身着明代服饰与甲胄、手持金瓜斧钺等礼器的演员也上演了一场新年祈福大典,为游客送去新年祝福。而在康陵村,也举办了秧歌表演,“神采飞扬”的秧歌表演透着浓浓的年味儿,让游客在十三陵镇过了一个热闹、快乐的春节。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明礼康陵·我是大明人”明文化主题体验活动在康陵村启动。走进康陵村,古香古色的花折伞、五颜六色的灯笼、娇艳绽放的花朵组成了村庄的亮丽风景线,成为广大游客拍照打卡的焦点。活动以穿明服、学明礼为特色,精心准备了明文化主题演绎、汉服换装、非遗项目体验、古风文化集市、千年帝王树祈福等诸多环节,让游客尽享盛世烟火气。

据悉,2023明文化论坛除了主论坛和五大主题论坛外,还将在时间维度上“全周期”发力、“全年度”辐射,一系列明文化主题活动将贯穿全年,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供给,提升旅游品质,让游客在参观明十三陵之余,更沉浸体验包括明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

延伸 ——“明粉”眼中的十三陵之变

2023明文化论坛开幕前,为了向大众推广明文化,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展开了“明粉看明朝”招募活动,寻找各网络平台上的历史话题“大V”,邀请他们前来明十三陵进行创作拍摄。

经过招募,一批热爱明文化的“明粉”涌现出来,他们中有人几乎每周都要来明十三陵直播,有人曾带团到明十三陵旅游,有人对历史谜团“永乐大典与嘉靖皇帝”颇有研究。

他们眼里的明十三陵有哪些变化?他们又如何看待明文化?北青报记者在论坛期间采访了几位资深“明粉”。

光夫话北京 | 十三陵从荒凉到完善 旅游舒适感大大提高

从小学时与父亲第一次到十三陵,到工作后当导游带团到十三陵,再到如今做自媒体博主几乎每周都来十三陵直播,谈到明朝与明文化,北京人于光夫打开了话匣子。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光夫话北京”上,他更新了八十多集“大明之风华”栏目,从明朝皇帝的传奇故事到永乐迁都、土木堡之变等历史事件,于光夫可以说是位不折不扣的“明粉”。

于光夫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对明史产生兴趣,还是多亏了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而当上自媒体博主后多次在明十三陵直播,又让他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看到明十三陵的变化。“这些年,十三陵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服务水平,较以往都有了很大改观。”于光夫回忆,自己第一次带团来十三陵旅游是在2005年左右,那时十三陵给人一种很荒凉的感觉,周边交通不便,景区里也没什么配套设施,旅游服务与其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并不匹配。

而这两年再去的时候,于光夫发现,明十三陵景区周边交通秩序、景区环境以及文物建筑保护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我去直播的时候工作人员都非常友善,这让游客的旅游舒适感大大提高。”

这次明文化论坛,于光夫也作为“明粉”在论坛上发言,发言的主题是永乐帝迁都北京。“做自媒体后,我发现大家对明朝还是有很多误解,我特别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够把真实的明朝带给大家,也希望更多游客能够来到明十三陵看一看,这里有着了解明朝、了解明文化最直观也最客观的证据。”

故小贝 | 探寻《永乐大典》未解之谜 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瑰宝

在自己有着300多万粉丝的账号上,故小贝做了多期有关明代历史文化的短视频,但直到最近,她才进入明十三陵,一睹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我站在长陵和永陵的明楼上,看着西边的虎山和东边的龙山,天高地阔,感觉非常震撼。”故小贝说。

2020年,故小贝从上一份工作辞职,那一年正好是故宫建成600周年,她看到一篇介绍故宫的文章,于是便趁着空闲,用两个多月时间把故宫和与之相关的明清历史都学习了一遍。“接触后我觉得很震撼,原来我对明朝的理解只是这个朝代有很多奇葩皇帝,但学习后才知道明代历史文化非常深厚,一些历史人物的风骨气节也令人感动。”而最令故小贝感兴趣的,要属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她还专门拍过一期讲述《永乐大典》的视频。

受“明粉看明朝”活动邀请,故小贝第一次走进尚未对外开放的永陵,她终于能够站在永陵里,向粉丝讲述《永乐大典》与嘉靖皇帝的故事,去探寻《永乐大典》是否藏在永陵之中的历史谜团。

故小贝说,《永乐大典》涵盖了中华文明古今之大成,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这次明文化论坛上,她也以《永乐大典》为主题作了发言。故小贝告诉北青报记者,很多游客都很好奇《永乐大典》和永陵间的未解之谜,她希望永陵能够尽快向游客开放,让更多人通过游览永陵了解嘉靖皇帝、了解《永乐大典》这个中华文明的瑰宝。

帝儿游北京 | 修缮最大程度还原历史 保留原汁原味的明文化

博主张娣曾是一名导游,如今她运营着“帝儿游北京”账号,向广大粉丝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而她与明十三陵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时她第一次来到明十三陵,对明代历史和明十三陵都所知甚少,只是在游览长城时听说附近还有十三陵,便顺道来旅游。后来,学习了专业知识的她对明清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又当导游带团来过多次十三陵,对这里也逐渐从陌生到熟悉。

“我觉得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十三陵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物建筑的修缮与保护。”张娣说,与那些将文物建筑修缮成全新的景区不同,十三陵的修缮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的痕迹,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明代文化。

今年的明文化论坛上,张娣分享的主题与数字化文化传承有关。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在数字化手段越来越便利的今天,更应该学会利用这些科技手段去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比如明代的制度文化、军事外交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传播,让过去和未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联通,也让更多人了解明文化、爱上明文化。

除了自媒体,张娣也带着孩子们做研学。她认为无论是做研学还是做自媒体,发布真实的历史内容非常重要,“我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论坛上与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相互学习,也能够完善我自己的知识体系,今后给大家传递更多更好的明文化,也让大家通过论坛能够了解到真实的明十三陵。”

未标题-1.jpg

《北京青年报》2023年7月10日相关报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倒计时3天!2024明文化论坛即将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0
新增多个公众沉浸体验项目 2024明文化论坛将于7月13日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3
10余项明文化活动贯穿清明假期 第四届明文化节在明十三陵景区开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4
力争2030年前实现明十三陵未开放陵寝全部开放 2024明文化论坛启动筹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4
昌平区明十三陵空中航线将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8
2023明文化论坛在昌平开幕 成立明文化专项基金推动明文化研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8
明文化论坛今日开幕 昌平发掘传承明文化精华阐释“第二个结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8
古迹风韵传文脉 2023明文化论坛文化遗产主题论坛将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