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还没到来,“暑假最可怕”系列已经集结。最近,网友们刷短视频时,突然发现一堆所谓“老师”,每个都在苦口婆心地劝家长“一(二/三/四……九)年级的暑假有多可怕”,“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拉开差距”“这就是残酷现实”,接着话锋一转,便开始卖书、卖课。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假期本来是学生休息调整和接触社会的时间,在不少过来人的印象中,当年爬树抓知了、下河摸虾等活动给将近两个月的假期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然而,随着学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暑假一度被看成“弯道超车”的最好契机,不少家长把孩子的假期安排得满满的,使孩子的假期看上去很充实,但是没有什么放松和充电的时间。
如何度过暑假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在教育内卷化的当下,学生自然要充分利用假期好好学习。但是,人的成长需要全面发展,不能只关注学业。退一步讲,即便是为了提高成绩,也不是补课越多越好。
人不是机器,学习关键要靠激发自身的自觉性、主动性。经历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本已身心俱疲,利用假期适当“放飞”一下,实乃人之常情。如果罔顾孩子的身心规律,被贩卖焦虑者裹挟,强行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不仅难有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让“弯道超车”变成“弯道翻车”。
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落实,每逢假期就补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许多中小学生不再埋头“题海”,而是从兴趣出发,度过自由充实的假期生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协同监管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一些培训机构为了牟利,依然想方设法打“擦边球”,甚至不遗余力地大肆营销。开头提到的一些所谓“资深老师”在短视频里炮制焦虑,便是典型体现。
对于这种反弹现象,教育主管部门理应及时出手。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保持高压态势,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发现一起、处置一起、通报一起,形成警示震慑效应。
违规卖课得好好整治,相关视频平台也不能为了收割流量和商业利益,对贩卖焦虑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关部门要积极运用智能监测手段,对线上培训主体和重点网站平台开展全时段深度巡查,倒逼守土有责的平台切实把好关口。
此外,家长也要擦亮双眼,保持教育定力。在人们高度重视教育,竞争异常激烈的大环境下,没有人可以淡然处之,但绝不能盲目跟风。只要稍有常识者,都不难看出高度雷同的“暑假可怕体”是在贩卖焦虑收割流量。一位曾干过课程销售的人这样分享他们的“秘诀”——对家长进行“恐吓”:或是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论,或是断章取义部分升学数据,或是讲述一些“牛娃”故事,拗出“教育权威”造型,动辄指点家长该如何如何。因此,家长要避免掉进培训机构设置的宣传“陷阱”中,做出最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选择。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家长切莫被各种“话术”忽悠而剥夺了本应该属于孩子的假期。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