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论文能不能评职称?学历不高算不算人才?日前,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称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科学制定职称评价标准,淡化论文、学历、奖项等而更注重实际成果。业内人士指出,这种职称评定的转变将给卫生、工程、中小学教师等诸多实践性强的行业,以及互联网经济下的新兴人才带来更多机会。
职称评价体系事关人才发展,而一段时间以来,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帽子”等教条倾向,也一度导致诸多行业的人才评价有失科学公正。正因如此,破“四唯”、立“新标”,在各领域建立更加全面的职称评定制度,一直是社会的普遍期待。从此次北京改革来看,无论是对学历、资历等既有硬指标进一步松绑,还是将各职称系列论文“必选”转变为成果“多选”,抑或是为新经济、新行业奠定职称评定基础,“重评不重考”“干什么评什么”的理念贯穿始终,解决的正是职称评价“一尺量”的问题。
职称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就在于“破”什么与“立”什么。近年来,围绕相关痼疾,各地各行业动作不少,但不够系统、导向不明、判定标准模糊等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行业只是在既有制度上小修小补,论文还是要求数量,学历还是硬性条件。而另一边,不乏单位同与“四唯”沾边的考评方法撇清一切关系,没了客观的刚性规则,反而带来了新的不公。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一切评价标准的制定,为的都是激活人才、推动创新,这理应成为基本共识。而究竟如何将旧的“破”深入、新的“立”到位,实现优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显然还需要结合具体实践不断探索。
也要看到,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各有人才选拔标准,很难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模板。但复盘诸多可推广的经验,普遍一点便是,细化分类、多元评价,让各有所长的人才用实实在在的本领说话。就拿此前进行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来说,对于基础研究类人才,实行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而针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则重点突出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的评定导向。近些年,一些高校开始引入“教学型教授”的职称评定机制,也让更多教师凭借突出的教学实力赢得积极评价。说到底,破“四唯”、立“新标”是否站得住脚,人才是否各展其能、才尽其用,是很重要的检验标准,而这既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体现,同样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随着职称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期待这根人力资源指挥棒与真才实学无缝对接。人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我们的社会也将拥有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
文/高源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