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记|唤醒“沉睡”的盐碱地
新华社 2023-06-01 22:00
近年来,河北、山东、吉林等地通过科技创新改造盐碱地,加强耐盐碱良种推广利用,积极发展深加工,让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渐成沃野良田。

5月23日,农民在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福源种植合作社的麦田里查看盐碱地小麦长势。我国的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亿亩。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各地干部群众一直在不懈努力。  见到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李子札村种粮大户张志清时,他正在地里查看小麦长势。“这里过去20多年没长过庄稼,通过改良土地去年试种了高粱,效果不错,接着种了小麦,今年一看长势就能丰收。”他指着一望无垠的麦地说。

5月19日,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圃(无人机照片)。

5月25日,在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旱碱麦繁种试验田里,技术人员对小麦进行测产。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到了春季土壤容易返盐,很多土地都被撂荒。  “没办法才撂荒,靠天收,没产量啊!”回忆过去,张志清仍一脸惆怅。因为盐碱地产量低,每亩地小麦年产两三百斤,很多农民种了不管,收多少算多少。

5月19日,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耐盐碱苜蓿种质资源圃。2013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环渤海河北、山东、辽宁、天津4省市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科研人员针对环渤海低平原5000万亩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盐碱制约粮食生产问题,重点突破了“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

5月20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盐碱地改良的田地上已播种海水稻秧苗(无人机照片)。

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2022年10月12日摄)。“现在周边小麦亩产已稳定提升到五六百斤。”张志清说。目前,黄骅的50多万亩中低产田已变成稳产高产田。  盐碱地变水田,作为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区之一,吉林省西部地区正在发生蝶变。

在吉林省大安市拍摄的嫩江畔的稻田(2022年10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过去,大安市太山镇高家村土地盐碱度高,不少农民尝试种植水稻,都因产量低放弃了。不久前,一家农业企业开始旋耕整地、抛洒改良剂、增施有机肥。  “我们将通过使用改良剂和增施有机肥,降低土壤盐碱度,提高有机质含量。”企业负责人李富强说,争取三到五年,把村子周边5000多亩盐碱地改造成稻田。

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农民查看收获的稻谷(2022年10月12日摄)。多年来,不少科研院校和企业来到吉林西部扎根,探索盐碱地治理措施。近10年来,吉林西部地区共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120.17万亩,实现新增耕地46.62万亩。

5月23日,工人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面食生产车间搬运面花。

5月25日,在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种子检验室,技术人员在做小麦出芽率实验。

5月20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农户在培育海水稻秧苗。“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一条条产业链在盐碱地上延伸,书写着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篇章。

5月19日,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耐盐碱小麦试验田(无人机照片)。

5月19日,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科人员在观察“济麦60”的生长情况。

摄影/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骆学峰 许畅

编辑/杨小嘉

相关阅读
微生物治理盐碱地成效初显
科技日报 2024-09-04
图记|奋斗在盐碱地里的“新农人”
新华社 2024-08-07
河北:盐碱地变身“米粮川”“菜篮子”
新华社 2024-06-04
多方探索发展甜高粱产业用好盐碱地
新华社 2024-04-09
中国首次实现重度盐碱地种植蕨麻
中国新闻网 2024-03-23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求是网 2023-12-06
盐碱地治理一线观察:盐碱地如何变成新粮仓?
新华社 2023-10-30
盐碱地治理:一场彰显科技力量的战斗
科技日报 2023-09-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