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难产 渠道受阻 主观私募产品遭遇信任危机
上海证券报 2023-05-31 13:22

私募管理人应在管理风险预期、平滑净值波动、优化客户体验等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大发展中,既能保持特色和优势,又可提高投资人的获得感

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5月以来私募新产品备案数量不足500只,为近3年来最少。私募人士透露,遭遇发行困难的主要是主观多头策略类产品。

私募发行市场遇冷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市场走弱,更重要的原因是私募机构遭遇了信任危机:在投资人看来,私募如果较公募没有绝对的收益优势,凭什么收取高费率?主观策略产品业绩严重分化,是否无形中增加了选择成本?私募起投门槛高,为何不更加重视控制产品净值的回撤?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私募管理人应在管理风险预期、平滑净值波动、优化客户体验等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大发展中,既能保持特色和优势,又可提高投资人的获得感。

“去渠道沟通不被骂算不错了”

5月以来,私募发行市场“寒意阵阵”。

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5月以来新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仅为476只。而今年前4个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备案数量分别为2265只、1818只、2729只和2693只,5月发行惨淡由此可见一斑。

分策略来看,主观多头产品的发行比量化产品困难。据统计,5月以来主观多头策略新备案产品只有173只,占比不足四成。

“现在别说发行新产品了,去渠道沟通不被骂算不错了。”沪上某私募人士透露,今年以来,行业轮动加快,市场波动也显著加剧,因此主观多头策略业绩普遍承压。去年很多主观多头策略私募未能实现正收益,叠加今年以来业绩表现不佳,大部分投资人和渠道对主观私募愈加不满。

某明星私募市场人士也直言:“尽管今年以来公司业绩表现不错,净值涨幅超过5%,但仍卖不动,四处跑渠道路演,最终募集规模只有几千万元。现在一些主观私募的销售已经不出差了,直接‘躺平’,因为再努力也募不到钱,而且部分银行渠道不再新增主观私募的白名单。”

投资者不再相信主观私募产品?

主观私募基金发行惨淡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市场走弱,还有日渐显现的投资者信任危机。

“曾经畅销的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已经两年多没有赚钱,甚至还给投资人亏了钱,渠道和投资人不再相信主观私募。另外,很多私募没能跑赢公募平均收益水平,却还要收取高昂的管理费,也引发了投资人的强烈不满。”某私募资深人士感慨道。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畅销的明星私募产品近年来业绩不佳。比如,2021年募资火爆、一跃成为百亿级私募的冲积资产,截至5月19日,旗下多只产品去年回撤超20%,今年以来跌超2%,净值已经跌破0.8元。与此同时,石锋资产、正心谷、和谐汇一等昔日发行市场的“宠儿”2021年以来均业绩惨淡。

拉长时间来看,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也并未体现出明显优势。

银河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混合偏股型基金的年度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7.83%、59.57%和10.11%,同期主观多头策略私募的年度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0.36%、36.12%和13.18%,在市场主线清晰的3年中,私募只“险胜了一局”。而在震荡调整市,私募的绝对收益优势也很微弱。据招商证券统计,2022年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8.7%,而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平均收益率为-14.89%,冲积资产、汐泰投资、盘京投资等知名百亿级私募旗下产品回撤更是超20%。

“在2019年和2020年的结构性行情中,很多私募依靠公募的打法获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对高仓位、高集中度打法存在路径依赖,在2022年未能展现出明显的抗跌能力。但一直以来,私募标榜绝对收益优势而收取‘2%管理费+20%业绩报酬’,远高于公募主动权益类基金0.8%至1.5%的费率水平,近年来业绩亏损自然受到投资人的质疑。”沪上某私募研究员表示。

另外,部分渠道人士透露,今年以来投资人之所以青睐量化产品,主要原因是主观多头策略的选择成本较高。据统计,截至5月26日,今年以来主观多头策略私募正收益占比仅为51.3%,而量化多头策略私募正收益占比高达80.82%。

绝对收益优势是安身立命之本

不管是与公募还是与量化私募相比,主观私募似乎都没有优势,如何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成为此类私募亟待破解的课题。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从长期来看,稳健的绝对收益是主观私募的安身立命之本,私募机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逐渐消除投资者的信任危机。

首先,重视预期管理,为投资人充分揭示风险。明晟东诚私募认为,主观私募的业绩差异缘于投资方法的差异,不同能力圈或投资风格的管理人所适应的市场阶段不同,私募可选择做专注于特定行业、“小而美”的机构,但在对外推介时应充分提示自身策略所擅长的行业或风格,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

其次,充分发挥私募灵活的特点,探索用多元化工具来平滑净值波动。格上财富金樟投资投研总监付饶称,主观私募在选股和交易上更加自由灵活,资产、策略配置范围也非常广,如转债、定增、大宗交易等,管理人可以利用这些优势辅助实现稳健收益,或布局多元化策略,满足投资人需求。

据悉,去年以来,和谐汇一、睿郡资产、仁桥投资、东方港湾等十余家百亿级私募对衍生品工具有所尝试,如雪球、气囊等,为投资组合增加缓冲空间。与此同时,宁泉资产、少数派投资等头部主观私募还探索主动与量化结合的投资方法。

再次,谨慎对待产品发行的时点、规模,以投资人利益为先。“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的现象在公私募领域同时存在,但作为以绝对收益为标签的私募更应该在市场高位保持克制,避免投资人因高位入场导致持基体验极差。

最后,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客户持有体验。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认为,私募可以设置适当的业绩基准,管理人业绩超越基准后才能提取业绩报酬;在频率上,私募可以采取投资人赎回时一次性提取业绩报酬的方式,以提升投资人获得感。另外,私募须诚恳地与投资人进行沟通,减轻和消除投资人焦虑情绪。

据悉,目前鹤禧投资旗下产品不收取任何申购赎回费用,业绩报酬也只在客户赎回时对产生收益部分计提费用。多家百亿级私募也向记者透露,近年来减少了每年业绩报酬计提的频率,以对投资人更公平的方式收取费用。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又一家私募放弃中性策略,全面转向看多?多家百亿私募表示仍看到长期配置价值
澎湃新闻 2024-10-24
主观,“碾压”量化
上海证券报 2024-07-14
私募业绩回暖赎回压力趋缓,攻守兼备成机构共识
上海证券报 2024-03-03
私募产品发行遇冷 各方合力谋划长久之计
中国证券报 2023-12-22
百亿级私募业绩出炉 后市锁定低估值板块
上海证券报 2023-11-13
近期私募有点惨:主观量化“崩”了,多家知名私募旗下产品跌破净值预警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0-26
私募正如何自救?因亏损免收管理费、降仓、拓展新策略…主观多头纷纷称“实在卖不动”
财联社 2023-08-26
8家上市公司斥资7亿布局私募产品 量化策略受青睐
中国基金报 2023-07-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