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好奇过:自己辛辛苦苦分好类的垃圾,到了垃圾处理厂会不会被混成一团?最终又变成了什么?让全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链条末端的处置环节是关键,人们需要知道自己分类的努力没有白费,末端健全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是无声却最有力的回应。
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即将迈入第四年。今天,在人们用的电和天然气里,坐下休憩的长椅中,还有养殖专用的饲料里,都藏着上海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出路。
“一分到底”
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垃圾处置点,如今版图又有拓展。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正在建设中。投运之后,老港每天可新增2000吨湿垃圾处理能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
生活垃圾按照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分类投放之后,需要有对应的工厂去处理它们。从2019年起,上海开始加码末端处置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补短板、填空白。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就是上海填补湿垃圾处置“空白”的一项探索。目前,已经实现全量运营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二期,总规模为处理湿垃圾2500吨/天。
干垃圾也享有专门的“管家”服务。上海环境集团再生能源运营管理公司老港分公司负责人介绍,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拥有“全球之最”的垃圾焚烧厂,二期项目8条焚烧线日夜不停,每天可处理垃圾6000吨。如果加上一期项目,每年共处置300万吨生活垃圾,约占上海市居民年产生垃圾总量的1/3。
记者从承担上海80%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任务的上海城投获悉,目前,其在全市建成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厂11座,单日的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在1.85万吨以上,占上海全市生活垃圾总焚烧能力的60%以上。焚烧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炉排炉,烟气排放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上海市地标和欧盟标准,还建成运营5座湿垃圾厂,占上海全市湿垃圾资源化总能力的50%。
垃圾变废为宝的前提,是“一分到底”,不仅硬件设施要区分,而且全流程管理也需严格分类。以上海城投为例,其在全市建成运营有12座生活垃圾集运中转站,现场操作规程、动态设立压缩泊位、建造餐厨专用集装箱全部进行优化,增加分类标识,确保干、湿垃圾不混装。
徐浦、虎林、老港固废集装转运基地,还更新配置了2000多个集装箱,来适应分类运输要求,应用自动派位系统,实现垃圾分类转运。同时,在实践中摸索出分类转运操作流程,形成分类作业标准。通过硬件改造与软件升级,从收集、压缩、中转及水上转运等各环节实行全密闭管理,实现“异味不外流、液体不渗漏”。
依托于此,上海不仅在源头投放环节发力,垃圾分类投放后的分类中转、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环环相扣、闭环管理,形成了被全国人大提炼概括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上海模式”,向全国推广。
变废为宝
老港有一处“黑科技工厂”。步入其中,只见一层层金属筐堆叠起“小高层”,里面孵化着黑水虻幼虫。负责人介绍,这些黑水虻幼虫靠吃湿垃圾为生,如果生产线开足马力,一天就能吃掉50吨湿垃圾。
黑水虻是上海垃圾循环利用多元化的一个缩影。这几年,上海已经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点—站—场”运营体系,几乎每一种垃圾都有对应出路——干垃圾可以焚烧发电;湿垃圾可以制沼发电、沼渣利用;甚至连坚硬的建筑垃圾经过特殊工艺,就“摇身一变”成为再生骨料、回填材料,用来制再生砖、制水泥砂浆。
针对可回收物的资源利用则更加精细。目前,嘉定、青浦、徐汇、黄浦、浦东、静安等六个区域正在推进“两网融合”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共布设回收点位5210个、沿街开放型示范点6个、中转站35个、集散中心3个。
截至2023年5月,这些区域的“玻、衣、塑、纸、金”等可回收物一共回收了46350.33吨。参考国际固体废弃物协会标准计算,资源公司每年回收的废纸大约可减少43942吨碳排放、废塑料可减少14194吨碳排放、废玻璃可减少9890吨碳排放。
针对成分复杂的可回收物,例如牛奶盒这样的塑料、铝箔复合型材料,位于老港的处置生产线进行破题:将废弃的牛奶盒、利乐包等纸基复合包装进行回收、清洗后,通过低、高温热压处理,直接粉碎、挤塑成型为“塑木”新材料,纸基复合包装中的纸、塑和铝箔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属于工业用板范畴的塑木产品“PCC型材板”,可以广泛应用于地板、座椅、垃圾桶、工业托盘、围栏等领域。在崇明花博会上,由废弃牛奶盒做成的观花长椅一举成为网红。
精准不遗漏
和过去不同的是,垃圾处置操作工不再汗流浃背,而是“上楼”坐进了办公室。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的三楼,透过中央控制室的玻璃窗,就能看到一线员工。大屏上,燃烧数据、排放数据、发电数据滚动跳跃,员工们正埋头进行数据分析、操作调度,秩序井然。
面对城市垃圾治理难度系数的成倍扩大,原有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复杂度较之前提高了数倍,生产管理成本大幅提高,人海战术不能治本。依靠数字化技术进行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的高效管理就成为必需。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项目自动化程度达到了100%,现场生产所有数据都能在中控室内接收、自动分析、自动反馈,最终自动控制所有现场设备运行。”负责人介绍。
这样的智能管控,不仅仅在老港这一个“点”上,而是覆盖到了全市。记者从上海城投获悉,构建的“数字环境”管控信息化体系,实现了16个行政区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和处置数据可实时收集、生活垃圾全程可追踪溯源;中端物流脉络清晰,实现2300个、4种类型垃圾集装箱箱号、箱型、箱源识别,配合末端处置需求智能调度、精准配送;末端处置,实现老港基地智慧运营,固废处置运营可视化、透明化,建立实时数据获取、分析、应用闭环,促进基地内生产设备、设施协调优化和资源、能源循环利用。
由此带来的变化是,生活垃圾转运仿佛快递配送,物流精准可溯可控,确保上海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如果垃圾混投怎么办?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就能破题,通过实时分析处理生活垃圾图像和视频,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混杂其中的不合格异物。
数据显示,这套AI系统的抓拍率、检出率、准确度及误识别率等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有效降低了湿垃圾品质监管的复杂度,有利于倒逼上游的垃圾投放和清运环节的分类操作,提升垃圾分类品质,最大化支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文/戚颖璞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