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女儿荣获首都劳动奖章以及获评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时,我欣喜而感恩。”罗兰的母亲说。
“她身上好像一直有使不完的劲,总是在挑战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法官助理杨柳这样评价罗兰。
1984年出生的罗兰,目前是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审判员、四级高级法官。她扎根审判一线14年,审结各类案件2000余件,荣获北京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个人、北京市模范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首都第一案判决书走红 家属称英雄没有被遗忘
2021年7月东城法院收到一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被称为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首都第一案。博主许某为发泄个人情绪,在微博发表侮辱董存瑞的言论,诋毁、贬损英烈形象,公然伤害民族情感,被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最终判处被告人许某犯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同时责令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2021年10月,这份由罗兰承办的案件裁判文书在网上意外走红,两天内点击阅读量达到1.1亿次。
裁判书中认为:“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崇尚、学习、捍卫英雄烈士,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庭审中,罗兰对被告人许某进行了法庭教育:“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关乎操守品行,折射本色初心,希望你能够深刻反思、承认错误并诚恳道歉,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英模精神的践行者、维护者,纠正人生航向、找到人生价值。”
罗兰介绍,此案是刑法新增加的罪名,几乎没有判例,但只要查清事实、核实好证据、规范审理流程,就能依法定罪量刑。但判决书不能简单撰写,要怀着历史责任感和一颗敬畏心,代表人民发声,要在裁判文书中表明法院对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依法打击的鲜明态度。
判决生效后,罗兰和同事两次慰问了董存瑞烈士的妹妹董存梅女士,逐字逐句将许某的致歉声明念给老人听。时隔70多年的战争记忆涌上心头,耄耋老人紧紧地握着罗兰的手说:“你们让我看到英雄没有被遗忘,党和国家始终记得他们。”
全国首例以非法经营罪惩处“非法一日游”案 她撰写两万字调研报告
2019年,故宫周边“非法一日游”乱象被诉,涉及8家被告单位及13名被告人,卷宗300余册,证人百余名,涉案人员关系错综复杂,利益各有交织,涉案旅行社一日游发团量占到北京一日游发团总量八成以上,违法经营额高达1.8亿元。临时加价、行程缩水、诱导购物、中途甩客、巨额回扣……大量游客投诉,行业乱象丛生。
为确保办成铁案,罗兰带领专案团队翻阅了全国涉旅案例,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撰写了2万字调研报告,为依法打击犯罪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和理论支撑。该案成为全国首例以非法经营罪惩处“非法一日游”的案件。
针对该案暴露出来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罗兰向8家旅行社发送警示函,敦促他们严格履行从业禁止要求,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又先后向文旅、市场监督、城市管理等职能部门发出6份司法建议,提出的加大对旅游电子行程单实质性监管、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重点区域网格化管理、完善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等建议,被建议单位高度重视、积极整改并书面回函。
罗兰定期跟踪回访,主动沟通交流,共商治理举措,用司法智慧助力行业整治,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各职能部门形成联动合力,力促首都“非法一日游”乱象实现零举报,旅游秩序持续向好。
判决后不忘人间冷暖和社会责任 带队成立“兰心”志愿普法党小组
2019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被告人杨某伙同高某等人,给90岁的被害人王某、71岁的被害人郝某等人拨打电话,要求被害人将收藏品带至公司,谎称能帮助被害人将收藏品高价拍卖,骗取王某、郝某等92名被害人钱款共计320.8万元。2020年4月,被告人杨某从该公司离职后,又谎称能帮助被害人郝某拍卖收藏品,骗取郝某2万元并将该笔款项占为己有。2021年4月13日,被告人杨某被抓获归案。
2022年6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12万元;责令被告人杨某与其他同案犯共同退赔各被害人损失320万余元;责令被告人杨某退赔被害人郝某2万元。
案件虽然宣判了,但罗兰仍有遗憾:绝大多数被害人都是60岁以上,最大的90多岁了,他们中有的想把收藏品卖了钱养老,有的是治病需要钱,还有的是想给孩子买房。但被骗后钱却很难再追回来了,有的老人还被骗气得卧病在床。即使骗子被绳之以法,老人们也难以回到被骗之前的生活状态和经济状态。
罗兰积极拓展审判延伸工作,成立“兰心”志愿普法党小组,走进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通过演出普法小品、话剧,开展以案讲法,不断丰富普法形式,零距离服务辖区居民,14年来开展宣传活动260余次,参与策划和拍摄法律题材微电影6部。
“法官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纸判决,更是判决背后的人间冷暖和社会责任,作为法官,比起案结事了,我们更希望人和、家和。”罗兰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王浩雄
编辑/倪家宁
校对/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