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石刻学中青年学者论坛举办 十位相关领域的中青年学者进行报告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23-05-12 21:00

2023年4月22日下午,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蓝厅会议室举办了石刻学中青年学者论坛。本次中青年学者论坛是第五届九色鹿学术工作坊活动的一部分。九色鹿学术工作坊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的年度学术活动,聚焦对中国古代史相关领域及边疆民族历史的思考和方法的讨论。工作坊立足专业学术领域,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和相关议题的讨论,为学界提供思想的场域。本届工作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主办。

论坛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王连龙教授主持,十位相关领域的中青年学者进行了报告。

邵磊的报告“南京古代碑刻墓志的调查与研究”,首先对东汉至民国时期南京古代碑志著录情况作了全面介绍,其次结合南齐《宜阳县侯萧子光墓志》、唐代《摄山栖霞寺碑铭》及明初《浡泥国恭顺王墓神道碑》等石刻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对南京古代碑志整理方式和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周峰的报告“魂归故里何其难——金代赵励墓志、苗公泽墓志对读”,对金代的《赵励墓志》与《苗公泽墓志》进行了对读性研究。周峰认为,两方墓志在记录墓主的家世及仕宦经历之外,结合传世文献,还可以复原出两方墓志背后所蕴涵的“子寻父骸”故事。他从人类学与社会学角度出发,指出12世纪初叶的中国,正处于辽、北宋、金三个朝代兴亡交替的时刻。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不但活着的小人物命运波云诡谲,就连亡者也牵扯其中,想要魂归故里难上加难,这也是《赵励墓志》和《苗公泽墓志》所讲述故事的意义所在。

梁春胜的报告“石刻文字研究杂谈”,主要围绕“石刻疑难字考释”与“石刻文字编的编纂”两个方面展开。他指出,石刻文字研究既要重新审视前人研究成果,也要对前人未作出考释的字作进一步研究。此外,他还结合顾炎武、罗振玉等学者石刻文字释读作品中所见问题指出,石刻文字释读应避免“不注出处”、“文字误读”、“字形漏收”及“字形重收”等现象。

王庆卫的报告“中古墓志形制的发展与演变”,对墓志的源流及发展进行了论述。首先,王庆卫提及目前通见的覆斗形墓志,被学界认为其外形与含义来源于式,在制作上仿照了式的结构,但覆斗形墓志是否来源于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应结合北魏后期的社会思想、南北交流等元素进行综合分析。其次,他以汉至唐的墓志举例,分别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墓志形制进行了探讨,对相对稀见的龟形墓志、青瓷墓志等进行了介绍。最后,他指出,明清墓志中出现了传统的墓志和祭祀场景结合的新型墓志形制,葬和祭功能的二合一与明清社会的思想信仰息息相关。

孙正军的报告“热点与疑点:近年来中古碑志研究一瞥”,主要是对近年来中古碑志研究发展热点和方向的评述。他将目前的碑志研究方法及理路分为六个方面:碑志的地域社会史研究;碑志的历史书写及“异刻”研究;碑志谱系建构过程的探讨;碑志的历史记忆研究;碑志的个体生命史研究;碑志的景观取径研究;等等。他指出,近年碑志研究应该致力于检讨碑志自身,使得碑志摆脱在金石学传统下作为史传附庸的地位。不过,新研究方法的施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研究。二者应互为补充,将中古碑志研究推向更高层次。

孟国栋的报告“墓志铭创作中的合撰现象与离散唐文的聚合”,注意到了唐代墓志铭中的合作撰文现象,论述了唐人在文章方面合撰的形式。他指出,通过墓志合撰现象,可以重新审视传世文献中的志、铭分离现象,对唐代应用性文体在物质形态与文本形态上的离合状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现存《全唐文》中收录的一些志、铭分离的文章,应对其进行复原,以揭示唐文创作的原生状态。

冯立君的报告“将军与侍臣——两方唐代人物墓志的若干思考”,借助对作为将军的任雅相墓志与作为宦官的李唯诚墓志的考释,衍生出种种对于唐代疆域、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认知与思考。冯立君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虽然扩展了墓志研究的范围,但总的研究范围还有所局限。学者的关注点仍较少触及必须借助史学诠释方法和历史学以外领域的研究取径才能获得的讯息。如果摆脱将墓志的研究仅仅视为补史的一种途径,使墓志本身成为史学分析的对象,应对墓志创作时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书写习惯等作深入探究。

仝相卿的报告“宋代墓志研究的进展与思考”,介绍了当前宋代墓志研究概况。他指出,宋代墓志作为一种史料,在研究中除用于补正史传以外,还被用于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社会史、性别史等领域的研究。将“墓志”本身作为对象的研究也在撰写风格、书写活动等方面得到了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宋代出土墓志的整理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同时,他还指出,家族史和个人生活史研究方面还有继续拓展的空间,对墓志书写中“显”与“隐”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关于刻工问题也有深入研究的可能,对于写作较为特殊的墓志可以进行单独分析。

胡耀飞的报告“《五代在碑志》三部曲平议”,评述了柳立言著《五代在碑志》系列。他对该系列的主要议题、题名特征和主要研究方法都作了全面介绍。他指出,该系列在方向与史料选摘上富有启发性,但书中也存在对收录文章定位杂糅、重文本而轻实物、缺乏对南北和汉蕃对比等问题。

穆荷怡的报告“石刻资源数字化及未来展望”从数字传媒及出版角度出发,对石刻资源数字化的构筑方法与运作模式提出了见解。

在论坛总结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赵超研究员和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对各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各位学者也提出,加强日后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古代石刻学的进一步发展。

整理人:金世光 周畅

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80后著名青年历史学者仇鹿鸣出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澎湃新闻 2025-01-04
人大国学院举办“中国古典学青年学者论坛” 青年科研力量超燃登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30
人物|青年学者侯印国:为国人写一本自己的“猫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5
陕西华山新发现摩崖石刻137处
中国新闻网 2024-07-25
历史|彼美淑令——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30
考古新发现!龙门石窟墙壁内首次发现石刻造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0
商务印书馆“日新文库”第二辑面世 扶植彰显青年学者研究成果
中国新闻网 2023-08-14
重庆启动石窟寺及石刻铭文抢救性搜集工作
中国新闻网 2022-06-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