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改变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04-19 22:00

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卖花的小姑娘送给乞丐一支玫瑰,乞丐拿回家将它插进玻璃瓶。

可是玻璃瓶很脏,他想:“这么漂亮的玫瑰,怎么能插在这么脏的玻璃瓶?”

于是,他将玻璃瓶擦得干干净净。

这时,看见房间又脏又乱,觉得配不上漂亮的玫瑰和干净的玻璃瓶。

他又收拾了房间,还破天荒去洗了澡。

洗完澡后,一照镜子,焕然一新,他想:“这么年轻英俊的人怎么能做乞丐?”

第二天,他出去找了一份工作。

慢慢地,事业干得风生水起,还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改变,让一个乞丐化茧成蝶、成功蜕变。

你是否也对现状不满,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你是否一次次地尝试改变,却一次次地半途而废?

如果你想成功改变,不妨看看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

行为改变:从心理舒适区到迈出一小步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小天赋异禀,但他从出生就生活在一艘远洋客轮上。

眼见乘客来来往往,他满怀憧憬,却又害怕,不敢踏足那片近在咫尺的陆地。

影片最后,轮船寿终正寝,他仍然拒绝离开,和船一起葬身海底。

他明明渴望那片陆地,却始终没有勇气做出改变。

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工作倦怠、感情疲惫、现状不满,我们牢骚满腹,却不敢越雷池半步。

改变为什么这么难呢?

因为我们习惯待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它让我们有掌控人生的感觉。

心理舒适区不一定意味着舒适,也不一定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被关押了50年,即将刑满释放时,他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举刀杀人,只求在监狱里继续服刑。

电影《朗读者》中,汉娜入狱18年,却在出狱前一天自缢身亡。

监狱并不舒服,却成了老布和汉娜的心理舒适区。

改变,从改变应对方式,摆脱心理舒适区开始。

改变意味着破旧迎新,这个过程阻力重重。

人们常常立下雄心壮志,但是半途而废。因为目标太大,难以实现,而刚刚开始改变时内心又是最脆弱的。

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小步子原理,把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目标。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经是位宅男,因为不满浑浑噩噩的生活,决定重拾从未实现的健身目标。

一天运动30分钟太难,他决定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

一个俯卧撑很容易,然后逐渐增加几个。慢慢地,他可以运动二十分钟、三十分钟……

运动时间越来越长,他成了健身达人。

万事开头难,只要迈出第一步,后面就会相对容易。

就像看书,刚开始可能一天看不了几十页,那么每天只看几页,甚至是一页。只要坚持,就会看得越来越多。

改变的第一步,不在乎你做多少,关键是迈出从幻想到行动的第一步。

相信自己有改变的能力,勇敢走出温水煮青蛙的心理舒适区。

迈出一小步,改变一大步。

思维改变:从僵化思维到弹性思维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我学不会,我应该听话,我能力不行……

思维的僵化保守常常是阻碍改变的根本原因。

改变,需要由内而外的改变,不仅需要外在行为的改变,更需要内在思维的改变。

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让几百名小学生和初中生测试10道容易的智力测验题。

完成之后,一部分学生被夸奖聪明,另一部分被夸奖努力。

在接下来的测验里,被夸聪明的孩子大多不愿意选择难题,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则越挫越勇。

实验证明:表扬聪明极大地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因为表扬聪明暗示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形成了僵固型思维。

而表扬努力暗示能力不是固定的,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能力。

人的心智模式,可以分为积极的成长型模式,和消极的防御型模式。

防御型心智模式有三种典型表现: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三种思维经常同时出现。

当孩子被夸聪明时,他陷入自我证明的陷阱中,回避挑战,即僵固型思维。

继而发展出应该思维:我应该表现得聪明,否则就没有人喜欢我。

当他在某件事上没有做好,比如一次考试失败,他会想:我连考试都考不好,证明我不够聪明,做什么都没用,即绝对化思维。

防御性心智模式把一时的挫折看作最终的结果,因而尽力避免失败,停止自我探索。

与此相反,成长型心智模式则推动人们不断地创造、发展与进化。

发展成长型心智模式有三种方法:

1.创造性思维

把人生看作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自己喜欢的事物。

行动的动力缘于热爱,而不是解决问题。

2.控制的两分法

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即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

3.近的思维

近的思维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变化的。

远的思维是关注想象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是静止的、僵固的。

我们要多用近的思维,直面现实,关注当下。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曾说:

确定是改变的大敌人。有弹性的思维,总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思维改变,就是从僵化确定的思维,变成弹性变化的思维。

关系改变:从关系控制到课题分离

人是关系的产物,没有人是孤岛。要想发展自我,就得厘清与他人的关系。

心理学上有个“流浪猫效应”。

有个善良的女士,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只流浪猫,就将这只可怜的猫带回家喂养。

然后遇见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她家很快变成了猫窝。

她一边养猫,一边怒气冲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这些猫给毁了。

但是她又不忍心扔下这些猫,只能无奈地做了猫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善良,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

好的人际关系,要守住边界。

边界是指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最难坚守的边界存在于家人之间。

书中有个案例,一个来访者是初中生,父母关系不好,总是吵架。

她不可避免地陷入三角关系之中,经常像裁判一样评判父母的对错。

有时父母吵完已经晚上两三点了,她还难过得睡不着。

她每天早晨六七点起床去上自习,在教室常常打瞌睡,苦恼也无处诉说。

因此,成绩直线下降,她开始不停地责怪自己。

明明是父母的问题,她却觉得“都是我的错”,这就是边界不清。

父母与子女的边界常常模糊不清。

许多父母习惯于掌控孩子的人生,孩子的学习、工作、婚姻等,最好都听从自己的安排。

边界不清,常常是人际关系烦恼的根源。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课题分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即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各自为自己的课题负责。

即使亲如父母,也不能越俎代庖。

判断一件事是谁的课题,有一个简单的准则: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度的边界。

就像森林中的两棵树,离得太远,不能为彼此遮风挡雨;靠得太近,又没有独自生长的空间。

好的关系,不是相互控制,而是课题分离。

写在最后

《心理学大师》中有句话:“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在奔腾不息。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改变自己才能适应变化,获得发展。

如果你对生活现状有所不满,不妨付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改变僵化保守的思维,改善相互控制的关系。

每一次改变都是一次成长,让无数次改变成就一个了不起的自我。

作者 | 伏琴,读书万卷,笔下生花

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夜读|别忘了好好对待自己
猫姐能量圈 2024-10-23
夜读|学会对“差评”脱敏
猫姐能量圈 2024-10-19
夜读|改变自己,从停止抱怨开始
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2024-10-08
夜读|不给自己设限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9-16
夜读|要想改变自己,先从改变心态开始
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2024-09-12
夜读|思虑再多,不如先行动起来
猫姐能量圈 2024-09-04
夜读|找到自己世界的节奏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7-30
夜读|遇事内求,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2024-06-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