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修缮保护,留住的是浓浓乡愁
新京报 2023-04-07 17:48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及其团队深耕北京老城保护复兴工作近二十年。吴晨说,北京老城的保护与提升,不仅留住了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千年古都的历史文脉,更留住了人们心中的浓浓乡愁。

胡同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脉络。2019年2月1日,临近春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听取区域规划建设、老城保护、疏解腾退、人居环境改善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胡同发展的新方向,“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及其团队深耕北京老城保护复兴工作近二十年,长期参与雨儿胡同、前门三里河、大栅栏、鼓楼西大街、什刹海等片区的改造提升工作,在规划设计中强化历史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彰显胡同丰厚的价值与内涵。

吴晨说,多年来,北京老城的保护与提升,不仅留住了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千年古都的历史文脉,还留住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老街坊的邻里情谊,更留住了人们心中的浓浓乡愁,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愿景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

北京胡同的修缮和保护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进行的过程

新京报:在你的印象中,对胡同的修缮和保护从什么时候开始?

吴晨:北京自建城以来,四合院始终是一种传统建筑形式,也是北京传统街区的重要构成元素,具有极大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而胡同则是由若干四合院边界围合形成的街巷空间,胡同的保护修缮也往往代指一个四合院片区的保护。

北京四合院的发展史伴随着一部北京城的发展史。四合院是北京最基本的传统居住单元,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清后期至民国时代,社会动荡,独院居民开始出租房屋,传统的血缘居住结构开始解体。新中国建立后,伴随着居住人口增加,四合院开始向大杂院转变。唐山大地震后,院落内大量搭建避震棚,大杂院局面普遍形成;从20世纪70年代起,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四合院被拆除或改造为现代建筑,北京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缮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吴良镛在1987年起就带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在南锣鼓巷菊儿胡同开始了四合院危房改造的试验工程。到1994年末,在1.25公顷用地上共修缮了两期共2万余平方米的面积、拥有13个新改造四合院院落的建筑群,引起建筑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政府后续也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对历史街区的管理和维护、制定更加严格的保护政策等,以确保传统四合院片区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缮。

新京报:近几年,胡同的修缮和保护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吴晨:20世纪80年代,对胡同的修缮和保护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念,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在较好地保持原有的街区风貌的同时,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探索在历史城市中进行居住区更新的新途径。其二是将胡同打造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最大化胡同四合院的商业价值,南锣鼓巷主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近几年,我发现北京在胡同修缮和保护方面的思路已经从简单的旅游景点建设转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更新复兴,保护胡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特色,同时改善胡同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很多政府文件也都支持和体现了这一点,比如,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了“整体保护十重点”,并提出实施胡同微空间改善计划,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恢复具有老北京味的街巷胡同,发展街巷文化。在2021年最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对于老城的重点保护内容又再次进行了增补,其中包括“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和传统地名、胡同-四合院建筑形态、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等内容。

吴晨在施工现场

改造的目标是实现“老胡同的现代生活”

新京报:你参与了很多胡同的修缮工作,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如何做到保护胡同与提升胡同居民居住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

吴晨:我从2004年起参与北京老城的工作,迄今为止将近20年的时间。2012年,我正式参与到南锣鼓巷的工作当中,2016年主持南锣鼓巷主街风貌整治,先行启动雨儿胡同整治修缮。当时,确定了“整体规划、织补功能;还原规制、精细修缮;修旧如旧、保护风貌;分类施策、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

在规划设计中强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彰显胡同丰厚的价值与内涵;同时应保尽保,通过对清乾隆年间地图的研究,尽量保持院落及胡同的原有肌理和格局,延续原有的空间尺度;在利用老物件修建的同时,也重视对老物件的展示,传承历史底蕴;规划以原住民为依托,延续地区社会结构,保持以生活为基调的街区,维护南锣鼓巷地区浓厚的生活氛围。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居民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下厨不出户、如厕不出院、洗浴在家中、储物有空间、晾晒有设施、院内有绿化”,我们以此为目标,同时完善街区公共空间品质及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实现老城保护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实现了“老胡同的现代生活”。2019年底,雨儿胡同重点院落已基本完成施工。

新京报:你创造性地提出了“共生院”等理念,能否简单介绍下?

吴晨:北京这些年在不断探索老城平房区的保护更新方式,通过对过去危改、棚改工作的反思,提出了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改善的新模式,居民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自愿选择居住条件改善的方式。针对居住条件改善需求较为迫切的居民,可以选择外迁改善;而对地区有感情、希望留住的居民,则可以通过就地改善的方式。如何改善这部分居民的居住环境?我在2016年首次提出“共生院”理念,形成了行业中对此类项目的首次学术共识。

在推进“共生院”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作为西长安街街道的责任规划师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西城区“最美院落”的参选标准,我们称之为“共生院”的升级版2.0。主要围绕环境卫生、违建控制、墙面地面维护、绿化美化、文明素质等方面来评判。在东中胡同最美院落创建过程中,我们与社区一起又不断摸索,结合街区更新,以“最美院落”的打造,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也是“最美院落”重要的量化标准。

整齐划一的大修大补不再成为常态

新京报:胡同改造的未来方向在哪儿?还有哪些需要攻克的地方?

吴晨:我认为北京胡同改造的未来方向需要实现四个转变。

第一,更新方式向渐进式转变。用小规模的有机更新逐渐取代大拆大建,如何利用老城区内腾退出的大量零散的院落空间,如何结合其所处的复杂内外部条件,需要一种新的模式。

第二,关注留住户。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根据实际现状及居民需求制定外迁、平移、留住政策,使居民有多样式的选择方式来改善居住现状。

第三,街巷整治向街区化转变。街区更新要注重在空间上由过去的街巷覆盖到整个街区,在任务上由单纯的环境整治向社会、文化、经济和城市治理等多维度拓展。街区的传统风貌保护、居住条件改善、空间织补等方面都需要被重点关注。

第四,宏观理念向精细化实践转变。城市更新更加关注零星空间、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整齐划一的大修大补不再成为常态,而分门别类、因地制宜的微更新才是对症下药。

具体来说,未来的胡同改造需要继续加强保护和修缮工作,同时注重利用胡同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其转化为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社会与经济的综合利用效益。此外,还需要注重胡同内部的居住环境改善和城市更新,通过完善胡同内的设施设备、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实现胡同的现代化与历史文化的保护相结合。同时,通过推进胡同的绿化和生态化改造,提高胡同环境的品质和人居舒适度等等。

新京报:你对北京胡同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情怀?

吴晨:我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南锣鼓巷的改造工作,也因为他的缘故,我喜欢北京,喜欢南锣鼓巷。小时候,我住在清华园。每隔两三周,我就会与同学骑自行车进城。路程虽远,但乐在其中。清晨的鸽哨,夏天的蝉鸣,老城旧事,特别美好。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胡同生活,有里儿也有面儿
人民日报 2024-02-15
老胡同重生 传统现代融合共存
北京日报 2023-04-07
用“绣花功夫”恢复北京胡同肌理
新京报 2023-04-07
茶儿胡同“共生院”:新老居民融合,共同爱护我们的家
北京晚报 2021-04-21
历史 | 胡同与四合院——北京城的文化印记
文史知识 2021-02-26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版征求意见
北京日报 2020-09-07
雨儿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北京日报 2020-08-10
老胡同里的新生活——北京老城探访记
新华网 2020-07-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