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胞清明同祭先祖,“灵魂摆渡人”再带老兵“回家”
南方都市报 2023-04-05 14:08

马英九日前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祭祖。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两岸血脉情深跨越海峡,清明前夕,南都、N视频记者采写了一组同胞望乡、归乡的故事。

“田发祥爷爷到家了!”3月27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航站楼里,台湾高雄祥和里社区“里长”刘德文把去台老兵田发祥的骨灰郑重交给了老兵家人。见到骨灰坛,老兵的儿媳和孙子情绪激动,下跪祭拜,周围见证这一幕的人们无不动容。这是疫情后,刘德文“背回”的首位回大陆落叶归根的老兵。

二十年来,刘德文背着亡故老兵的骨灰,一次次渡过海峡,归根故土,他的义举感动着无数人。今年3月29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为帮助众多大陆去台老兵完成落叶归根的愿望,2003年以来,刘德文先生不辞辛劳、奔走两岸,足迹遍布大陆20多个省份,先后带着20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故乡安葬。他做这些事,生动诠释了两岸同胞不分省籍、不分地域,都是一家人。正是这样的亲情义举,抚慰了老兵的离乱之痛,让他们如愿魂归故里。”

帮助两百多老兵魂归故里

台湾高雄祥和里社区“里长”刘德文有一个黑红相间的双肩包,包面细看有些磨损,却总是被他小心翼翼背在身前护到怀里。二十年来,刘德文正是用这个普通的背包,跨越海峡数十次,帮助两百多位去台老兵完成魂归故里、落叶归根的遗愿。

刘德文出生在台湾屏东,很小的时候就去了高雄打拼。2002年开始,他作为高雄市祥和里“里长”为社区服务。那时,祥和里住着1800多位去台老兵,都是些单身独居的老人,他们的亲人大多在祖国大陆。

刘德文告诉南都记者,这些老兵都是独身一人,很多事情从来只靠自己,他成为“里长”之后,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辈来对待照顾,有幸能够得到信任,成为他们心中无关血脉的“至亲”,托付身后之事。

漫长的寻亲之旅始于2003年。一位“伯伯”在临终之际托付刘德文,将他的骨灰带回家,埋在父母坟前,让十几岁离乡后一去不回的他,能够尽尽孝道。“我当时就跟伯伯说:没问题,‘里长’一定会圆你的心愿。”

刘德文把这一次承诺视作缘分。费尽周折,他在2004年联系上了这位老兵在湖南老家的亲人,背着“伯伯”的骨灰渡过海峡,了却一桩夙愿。

送第一名老兵回家的故事受到了两岸各方关注,此后数年时间里,刘德文陆续收到了三百多封委托信件,有些信封上连收信人的地址、名字都残缺出错,但祥和里的邮差总能根据信封上“寻找赴台老兵”的字样,把信件送到“里长”手上。

台湾天气炎热,公墓、乱葬岗总是杂草丛生,而委托信件中能提供的信息往往十分有限,一字之差就会增添许多麻烦。对于刘德文而言,寻找过程中中暑是家常便饭,只要进入土葬区开始寻找,他有时候连吃饭都会忘记。一次事故中,刘德文不慎跌入两米深的坑洞中,断了多根肋骨,住院多日。

尽管如此,二十年中刘德文从未放弃寻找。为了帮助更多人寻找亲人的遗骸,刘德文开始为老兵墓地建档。他用手机记录下找到的老兵的墓穴,回家用电脑整理墓主、位置等信息,下次收到委托人请求时,就先从已建档的信息中过滤。

他对南都记者说,寻找一个人需要的时间很难确定,有时是一周,有时是两年,“我不放弃,老兵的家人就不会放弃”。

刘德文的义举感动着无数两岸同胞。3月29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新闻发布会上说,“2003年以来,刘德文先生不辞辛劳、奔走两岸,足迹遍布大陆20多个省份,先后带着20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故乡安葬。他做这些事,生动诠释了两岸同胞不分省籍、不分地域,都是一家人。正是这样的亲情义举,抚慰了老兵的离乱之痛,让他们如愿魂归故里。我们向刘德文先生表示敬意和感谢,也愿意积极支持他的善举,帮助更多过世的去台老兵实现遗愿。”

对此,刘德文告诉南都记者,“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未来我会继续寻找的,争取带更多老兵回家。”

遵循承诺带他“回家”

今年3月27日,刘德文背回了去台老兵田发祥的骨灰,这是疫情以来他送回大陆落叶归根的首位老兵。

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前来迎接田发祥老人骨灰坛的亲属早早在候机大厅等候。

“田发祥爷爷到家了!”当刘德文把骨灰坛郑重地交到他们手里时,老兵的儿媳和孙子情绪激动,下跪祭拜。

刘德文告诉南都记者,早在2021年,老兵田发祥的孙子田念春就找到他,委托他寻找爷爷的骨灰带回大陆,实现已经去世奶奶未了的心愿。一个尘封了数十年的关于回家的故事慢慢呈现在刘德文眼前。

老兵田发祥原名田发春,1948年赴台,此后与妻子葛秀珍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再未团圆。当年,他的儿子田科未满一岁。彼时两岸通讯中断,1981年至1987年间,田发祥辗转多地,给远在北京的家人寄送数封家书,信中他的思念和孤独跃然纸上。

“秀珍我妻,你的来信早已收到,言辞虽然简短,但我心中实在喜慰,我亏欠你太多,对不起你。”“我在这里一切很好,只是孤家寡人,非常地想念你们。”

“若这封信赶得及,生男孩即取名‘念春’。”1983年,孤身千里之外的田发祥老人,为孙子起下“念春”这个名字,希望子孙永远念着漂泊异乡的爷爷。

1987年,两岸开放民间交流,满怀喜悦之情的田发祥准备回大陆探亲,却不幸在即将归家前发生车祸去世。儿子田科曾打算将父亲的骨灰接回,但一直未能如愿,随着台湾远房亲戚的离世,两边逐步断了联系。

2020年,田发祥的妻子葛秀珍离开人世,遗憾的是直到她去世都没能等到丈夫“回家”。

2021年,田发祥老人的孙子田念春看到关于刘德文的报道,便辗转找到了他,请求他帮助爷爷“回家”。经过一年多的寻找和约6000公里的奔波,刘德文终于在2022年清明节前夕,在台湾最大的一处乱葬岗——嘉义水上墓园,找到了田发祥老人的墓地。

今年3月27日,刘德文遵循承诺,在清明节前夕带田发祥“回家”了。从台湾飞北京的机舱里播放着歌曲《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刘德文告诉被他护在胸前的田发祥:“故乡在欢迎你回家。”

3月29日,后人们给田发祥和葛秀珍进行合葬,给两位老人的墓碑上贴了红绣球。“红绣球,连结眷侣美好团圆。”刘德文告诉南都记者,送完田发祥老人后,他就要返回台湾了,未来几个月里他还会去成都等地,送更多老兵回家。

越来越多台胞回大陆祭祖

随着两岸交通往来逐渐恢复,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选择在清明节前回大陆祭祖,与宗亲团聚。

来自台湾南投的简女士,二十年前因工作调动来大陆工作,因缘际会下与丈夫相识。今年初,简女士这个“台湾媳妇”回到了丈夫的老家广东清远,与丈夫一家共同祭拜祖先,开始了一场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旅程。

简女士告诉南都记者,两岸节庆祭祖的风俗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扫墓结束后,要在先人的墓前剥鸡蛋与亲友分食,并将蛋壳撒在墓上,表意脱壳新生,家族世代相传。而“橘”与“吉”的发音相近,吃橘子代表把吉利吞下去,而橘皮也要撒在墓上,寓意与撒蛋壳相同。

除扫墓祭拜外,简女士还和家人来到了广东韶关南雄市城北的珠玑古巷,走在青色的鹅卵石路上,看各具特色的姓氏祠堂坐落在古巷两边。简女士介绍,来到珠玑古巷的游客们,都会沿着古巷两旁的姓氏祠堂走一走,找一找自己的姓氏,找找自己的“根”。

“在台湾有一句俗语,‘呷果子,拜树头’,意思是吃水果要拜树头,告诫人们要饮水思源。”简女士告诉南都记者,这趟广东之旅让她感触颇深,“两岸同宗同源,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尽管现今偶有分歧,但绝不能忘本,因为两岸从来都是一家亲”。

“在台湾每到清明节,我也会和家人参加宗亲的集会,共同拜祭我们的祖先。疫情前,两岸共同姓氏的宗亲还会约定同一个时间,共同举办祭拜活动,从这些传统活动就可以看出两岸同胞间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是不会中断的。”简女士说。

慎终追远是两岸中华儿女的传统,清明节祭拜祖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习俗。疫情后,两岸的交通往来逐渐恢复,越来越多的台胞返乡寻根祭祖,而大陆也为台胞回乡寻根寻亲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类协助。

简女士介绍,她的父辈曾给她看过家中的族谱,所以从小她就知道祖辈们是从大陆去台湾的,大陆是她的根。简女士说,尽管大陆可能已经没有他们认识的宗亲了,但是她和家人们想回祖籍地看看,这种慎终追远的情感是始终埋藏在台湾同胞内心的。

简女士表示,未来她也想把在台湾的家人接回大陆,感受一下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此外,她还想带着家人,回到祖籍地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家族历史,感受心灵根脉。

桥山共植“思源林”

3月29日,在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朱凤莲表示,清明时节在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是中华儿女“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传统盛事。据了解,“癸卯年(2023)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4月5日(清明节)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黄帝陵隆重举行。

朱凤莲说,“我们欢迎台湾各界朋友前来参加这一盛典,尊祖敬宗,慎终追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届时50余位台湾各界同胞将出席公祭典礼,并在桥山“思源林”参加植树活动。

3月31日,新党前主席郁慕明方面向南都记者透露,郁慕明将参加今年清明节在陕西举办的公祭活动。南都记者注意到,郁慕明从2010年第一次到黄帝陵祭祖以来,已持续多次参加黄帝陵祭祖仪式。

郁慕明曾表示,“两岸关系要推动,黄帝陵祭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两岸交流活动的范例,我参加祭祖是对两岸交流的一份贡献。”他认为,之所以要两岸共祭,也是希望年轻人对我们的先祖有更深厚的了解。“纪念,不仅仅是单纯的祭祀,而是希望年轻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将祖先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意识,不断发扬光大,从点滴做起。”

“桥山古柏绿苍茫,日月潭深泛银光。”据了解,多年来,每年清明时节,台湾同胞会共同挥锹、培土、浇水,将一棵棵“连根柏”种植在桥山之上。如今,他们种下的“思源林”根深叶茂,苍翠遒劲。

自2001年起,前来黄帝陵祭祖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种植“炎黄子孙林”的形式表达对先祖的追思缅怀之情,抒发“四海皆兄弟,绵思情意同”的同胞之情。此外,桥山之上还有“侨胞林”“民族同心林”等。曾经的小树苗们,如今都已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连荫成片。

郁慕明此前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就曾表示,疫情的起伏蔓延等因素阻碍着两岸交流,但让人欣慰的是,两岸经济贸易、民间交往都突破了重重阻碍,持续不辍。

他也通过社交媒体,与大陆更多的年轻人对话、交流。他认为,青年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青年交流也是两岸关系“向下扎根”和“向前迈进”的重要步骤。他鼓励台湾青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来大陆看看,用了解化解误解。“希望两岸民间交往能不断加深,未来能靠民间的力量继续往前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我已经算老一辈了,但是我们要告诉下一代,让年轻人更多地去了解历史,去思考未来,这是作为年长者应尽到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郁慕明说。  

文/杨苓妍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热评两岸丨反制“台独史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18
两岸交流合作大势不可阻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6-17
台湾“灵魂摆渡人”刘德文再次护送粤湘老兵骨灰抵达广州
南方都市报 2024-05-29
国台办谈《周处除三害》:两岸同胞同文同种,特别容易共情共鸣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13
央媒:两岸青年“双向奔赴”成就海峡美丽风景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7-24
两岸青年“双向奔赴”成就海峡美丽风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4
体育交流促进两岸融合 2023海峡两岸体育嘉年华落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03
国台办回应岛内热议两岸同名路:是两岸共有的历史印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