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GC、ChatGPT等概念股受到市场热捧。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深市目前聚集了约70家涉及人工智能业务的上市公司,它们“活用”资本市场工具中快速成长,近九成公司处于盈利状态。
近九成人工智能公司盈利
产业链布局相对完整、专注细分领域、整体盈利表现较好,是深市人工智能板块公司的重要特征。
目前,深市人工智能板块公司产业链基本覆盖人工智能的上中下游,包括芯片制造商紫光国微,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浪潮信息,自然语言处理企业科大讯飞、拓尔思,以及众多运用AI技术赋能应用终端的企业,如海康威视、易点天下等。
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近九成深市人工智能产业公司盈利。其中,海康威视以168亿元净利润位居榜首;中兴通讯、大华股份、浪潮信息等7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0亿元。市值方面,100亿元以上的中小市值企业占比近五成,个别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元。例如,截至3月24日,市值超过千亿元的公司有3家,分别为海康威视、中兴通讯、科大讯飞。
就经营路径来看,深市人工智能公司在多聚焦于客户个性化需求,专注于细分专业领域,以终端需求驱动前端研发,在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比如,汉仪股份在文本检测识别和图像识别技术上不断创新,实现了复杂条件下纸质文字99%以上的识别准确率。多家公司表示,不计划投入高额资金研发ChatGPT等通用模型,将继续针对行业细分任务进行数据训练。
此外,深市人工智能公司中,民企占比超六成,国有控股企业占比超两成,其他为外资企业。部分国企实力突出,如海康威视位列2022年全球安防企业营业收入第一。民企亦不容小觑,如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昆仑万维、综合软件服务商东华软件等,连续多年利润可观。
用好资本市场工具
深市人工智能板块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深交所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一直以来,深交所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为引领,突出主板蓝筹市场特色,增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度;并持续完善股权激励、再融资、并购重组制度机制,引导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政策导向的领域,支持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做优做强、稳健发展。
近年来,深市人工智能产业公司不断“用活”资本市场工具,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动作频繁。
数据显示,近5年来,八成深市人工智能产业公司通过并购重组、与专业机构合作投资等方式进行产业整合;三成半深市人工智能产业公司通过定增、可转债等进行再融资。
资金的补充或产业的整合,也让处于前瞻性新兴产业的人工智能公司得以抓住机遇,加快布局。以科大讯飞为例,公司自2016年以来先后实施了3次再融资,募集资金总额53亿元。同时,公司在教育领域通过资本层面并购,完成了业务整合与数据贯通。
“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一方面加大了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布局的投入,募集资金对于加快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技术产业化,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更好地整合了产业上下游资源。”对此,科大讯飞方面表示。
此外,深市人工智能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方面,也呈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超八成公司实施过股权激励计划,且部分公司已多次实施,如中文在线2015年至今实施了6次股权激励计划;大华股份已实施了3次员工持股计划,买入股票资金累计超过16亿元。
炒概念、蹭热点遭严查
3月26日晚,鸿博股份披露的股价异动公告显示,公司股价3月23日、24日连续两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AIGC、ChatGPT热潮下,近期多家人工智能相关概念公司出现股价异动情形。
对此,深交所及时发出关注函,追问客观情况。部分公司在此后的回函、互动易中,明确撇清与AIGC、ChatGPT的关系,如表示未涉及AI训练和ChatGPT相关业务、无计划投入开发ChatGPT类似通用模型等。
与此同时,个别公司的“蹭热点”行为,亦引起深交所注意。如通宇通讯在互动易中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已布局CPO产品技术(光电共封装,ChatGPT相关技术),相关研发样品已经部分客户测试认证,预计明年可量产。但事实上,根据公司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函,部分客户正在对相关产品进行测试认证而非通过测试认证。对此,深交所已向公司发出监管函。
长期以来,对于“炒概念”“蹭热点”情形,深交所通过加强监管,及时采取发函问询等措施,督促公司客观说明与炒作概念的具体关系,充分揭示业务风险。对于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的公司,则及时采取监管措施。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