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港股腾盛博药-B低开后持续下跌,一度跌超5%。截至发稿时,该个股股价报4.76港元,跌4.99%。消息面上,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腾盛博药宣布旗下首款国产新冠中和抗体疗法在商业化8个月后决定停产。该疗法在研发时前后投入了2亿美元,但最终只为该公司产生了5160万元的营收。
首款国产新冠中和抗体疗法面市8个月后停产
港股腾盛博药在业绩公告中称,公司决定结束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项目,并已停止生产工作以将资源重新转向核心项目。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由腾盛博药、清华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共同研发,是国内获批的首款国产新冠中和抗体疗法。
财报显示,2022年,腾盛博药营收由0增加至5160万元,均来自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当年其研发开支为4.41亿元,行政开支为人民币1.69亿元,销售及营销开支为2686万元,年内亏损约4.84亿元。
腾盛博药表示,公司将与中国国家药监局进一步沟通,将在所有必要监管规定完成后于2023年第三季度撤回BLA(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同时,公司正在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沟通,将在完成监管机构所要求各项行动后,于适当的时候撤回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事实上,该疗法在去年7月才在国内商业化上市。也就是说,该疗法从面市到停产,只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腾盛博药将全部适销产品出售给25个省份的358家医院。按照腾盛博药披露的销售额以及该疗法的挂网价格计算,国内使用过该疗法的人群预计约为8000到2.4万人,这还是加上了该公司此前赠药的人数。
中和抗体药物治疗新冠已成明日黄花
作为国产首个新冠中和抗体药物,腾盛博药的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于2021年12月8日获批,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 kg)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其中青少年(12-17岁,体重≥40 kg)适应症人群为附条件批准。腾盛博药前后投入了超过2亿美元研发(约合人民币13.78亿元)。
在获批之后,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被先后纳入第九版、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但其中均提到,奥密克戎株感染病例已取代德尔塔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可能降低了一些单克隆抗体药物对其中和作用。
事实上,随着病毒不断变异,中和抗体疗法一度因为疗效不足出现被停止使用的情况。此前,国外已有多款新冠中和抗体药物因有效性问题被限制使用,如2022年,美国食药监局(FDA)宣布限制再生元的REGEN-COV(casirivimab/ imdevimab)、礼来/君实的bamlanivimab/etesevimab双抗体疗法的紧急使用授权(EUA)。今年1月26日,FDA又宣布暂停阿斯利康长效中和抗体Evusheld的EUA。
本次公告显示,腾盛博雅决定结束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项目的原因包括:不断演变的新冠病毒趋势,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将于2023年5月结束新冠病毒的联邦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以及被拖延的CDMO(医药定制研发生产)现场监管核查。
目前,全球已有多款新冠小分子口服药获批上市。相比新冠中和抗体药物,新冠小分子口服药疗效不容易因病毒变异而改变,同时生产成本较低,更易于普及,留给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的市场空间并不大。
叫停新冠疗法后 腾盛博药再成无商业化产品状态
目前,腾盛博药的研发管线由针对传染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10多个创新候选产品组成,核心候选药物为治疗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的药物,但除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外,其余均处于临床早期阶段,进入临床2期的只有4项。新冠药物停产后,公司将再次恢复到无商业化产品的状态,并且未来将有大笔研发开支。
从优先级看,腾盛博药最重视的两个核心临床项目是在中国开发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新型功能性治愈方案,以及在美国寻找潜在的同类首创治疗产后抑郁症及重度抑郁症的方案。为了将研发资源集中于这两大核心项目,腾盛博药向下调整了用于HIV项目和MDR/XDR革兰氏的阴性菌感染项目的款项。
本次公告还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腾胜博药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9亿元,相较2021年末的28.6亿元同比下降近六成。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