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从线上走到线下 网络诗歌“破圈”让诗意走入大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5 07:00

1月14日,由朗园和《光年》诗刊联合打造的北京诗歌生活节开幕。数据显示,每周有超过2500万人在小红书上阅读诗歌相关内容,其中超过七成为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社交平台拉近了诗歌与年轻人的距离,让诗意走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诗者,志之所之也”

“写诗这一年,像是有一丝光照进了我灰败的人生。”诗歌博主乔乌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近期,乔乌创作的一首诗被长江出版社的《诗收获》收录。

在社交平台上,如乔乌一样被发现、被看见的诗歌爱好者还有很多。据统计,小红书上的相关笔记已经超过两百万,这些诗歌来自近九十万名创作者。在阅读诗歌的群体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75.38%,19-22岁用户占比21.12%,年轻人成为读诗、写诗的绝对主力。

为何诗歌爱好者聚集在社交平台?用户表示,图文为主的内容形式,天然适合作为诗歌的载体,特别是图片海报分享的方式,可以让好的诗歌创作为更多人所知,在泛诗歌爱好者群体中破圈传播。

“这里的文化氛围非常好,评论区很少有‘指点江山’的人。”一名诗歌博主表示,自己从去年9月开始写诗以来,每篇笔记都有几千,甚至上万的阅读。

“短诗、生活化、真诚而自由的表达”,诗人李小建总结了网络平台上诗歌的几个特点,“这些诗歌很多来源于创作者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人写自己的婚后生活,有人写自己的感情纠葛,甚至停电、晚八点、无聊的周末……这些诗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很真实,也很有烟火气。”

诗者,志之所之也。社交平台的分享属性、去中心化的内容机制,让诗歌爱好者们乐于表达真实的自我,同时在更大圈层引发共鸣。有人靠写诗治疗抑郁症;有人的诗被读者谱成了歌曲;有人在病床上坚持写诗,收到了诗友们的鼓励支持……诗歌爱好者们在这些分享、交流的平台上,通过一首首诗篇,将温暖与善意传递给每一位陌生人。

“当代诗歌的新气象”

日益繁荣的诗歌爱好社群受到了平台的重视。作为年轻人分享生活方式的社区,小红书多次举办“文笔挑战”“斗诗大会”等活动,吸引了上万条诗歌投稿。

而将网络诗歌带到线下,通过正式的诗歌刊物出版发表,则是一次全新的“破圈”尝试。此次在诗歌生活节集中展示的《诗收获》诗歌精选中,绝大多数出自平台上的诗歌“业余爱好者”。“媒介即信息,在当下的时代,纸媒主动与新媒体握手,是格局的体现。”作家萧深刻评价说。

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主任沉河认为,社交平台上的诗歌创作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人,他们更为年轻,注重用诗歌表现自己、标记生活,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也更为新锐,更加适应这个“快阅读”和“浅阅读”的时代,“也许在很久以后,网络诗歌可以进入传统诗歌的体系,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这或许不是一个属于诗歌的时代,但仍然有热爱诗歌、渴望诗意生活的人。在网络平台的推动下,诗歌正走出围墙,走出纸张,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诗歌也因此有了更多元的可能。或许,下一个引起瞩目的诗人,便会在网络平台上诞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斯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视点|西城区展览路诗歌节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7
西城区展览路诗歌节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7
借泉韵山情重返诗意生活 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以诗歌照见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村里的诗人:49岁农民在老家写诗、种地
成都商报 2024-05-04
用诗歌架起哲学和科学的历史回廊 耿相新《游戏的秩序》新书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7
人物|诗集《从梭磨河出发》出版 阿来:从游戏开始 被带入严肃世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4
文史丨​ 戴建业: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古典诗歌读者
文史知识 2023-04-01
融合诗歌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 石景山区举行第十六届清明诗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