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广州车展:自主与合资平分秋色,新能源车迎 “国补”退出大考
​第一财经 2023-01-02 19:00

2022年国内三大A级车展皆遭遇波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车企在这一年备受疫情折磨。

原计划在4月举办的北京车展先是延期后宣布停办,成都车展只举行了4天便因疫情紧急叫停,原计划11月举办的第二十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下称“广州车展”)因疫情也被迫延期。当业内以为2022年最后一个A级车展也可能黄了时,广州车展12月13日在争议声中宣布于12月30日开幕,到2023年1月8日结束。光速复展的广州车展预留给车企布展的时间仅有17天,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仓促。尤其是新能源车国家补贴政策和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在2022年12月31日终止,恰好是广州车展开幕的第二天,预留给车企年终冲刺销量的时间非常有限。

因延迟到岁末,这届广州车展首发车型仅20余款,但作为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举行的第一个国际A级车展,还是吸引了百余个国内外汽车品牌参展,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等主流合资车企,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以及广汽传祺、长城、长安、吉利、奇瑞、比亚迪、一汽红旗、上汽荣威等自主车企都悉数到场。

与此同时,广汽埃安、蔚来、小鹏、理想、哪吒、极狐、极氪、智己、飞凡、合创、欧拉、问界、几何、集度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同场竞技,甚至连曾缺席过A级车展的特斯拉等品牌也参展。以“新科技,新生活”为主题的广州车展对于提振车市信心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虽然未来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不少参展车企认为,国内车市经过调整之后,2023年第二季度将回暖,甚至还会提前。在车展背后暗流涌动,各类车企蓄势待发,争夺新的市场份额,合资车企与自主车企,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之间博弈升级,加上“国补”等政策退出,电动车真正与燃油车贴身肉搏,这些让车市走势将更加复杂。

自主与合资一决高下

作为东道主,广汽集团在这届车展上发布广汽埃安Hyper GT、广汽传祺新一代GS3•影速、广汽丰田第五代双擎混动技术等新车和新技术的同时,还发布 “万亿广汽1578发展纲要”,喊出2030年将实现“产销超475万辆、营收1万亿”的新目标,给较为冷清的广州车展热场。

与众多车企一样,广汽集团在2022年面对疫情严重影响、芯片供应持续紧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多重压力,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但最终顶住压力,预计2022年实现汽车产销分别为245.9万辆和24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约15%、12%;汇总营业收入5144.6 亿元,同比增长约19.7%。

广汽集团大部分销量和利润依然靠合资企业贡献,尤其是广汽丰田2022年借助电混双擎等车型快速增长而突破百万辆,全年销量同比增长21.4%,成为广汽集团首个迈入百万辆俱乐部的整车企业。在乘联会发布的2022年1~11月全国厂商乘用车零售量排行榜上,广汽丰田上升至第7名,而且是TOP15中唯一一家销量增长的合资车企。不过,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本田、广汽三菱等合资品牌承受一定压力,而广汽讴歌、广汽菲克两个合资品牌则在2022年倒下,与这届广州车展无缘。

广汽集团能够实现销量两位数的增长,与自主品牌的增量也密不可分。广汽集团自主品牌传祺、埃安2022年总销量超过62万辆,这是广汽自主品牌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其中新能源车占比已超过43%。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在广州车展期间表示,他看好国内自主品牌发展,2022年前11月,自主品牌在国内车市占比为49.2%,如果不出意外,全年的占比可能达到50%,即便2022年不到50%,2023年也一定会超过50%。中国的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心、信赖与日俱增。自主品牌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无论是科技的含量、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品质的保证,包括消费心理的把握,还有良好的售后服务,都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当前,中国车市另一大亮点就是新能源汽车,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会超过650万辆,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

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加速前进,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排行榜稳居首位,吉利以及埃安也跻身前5。比亚迪去年1~11月以162.8万辆的乘用车批发量逼近一汽-大众的164.7万辆,并有望赶超一汽-大众成为2022年度汽车厂商销量冠军。

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在广州车展期间谈到,2022年汽车行业克服原材料涨价、供应链保供、消费动能不足三重压力,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销量创下近几年的新高,同比稳中有升;新能源车继续保持三位数增长,1~11月已经突破600万辆大关,市场渗透率达到25%,提前3年完成国家规划的目标;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将突破50%的标志性大关。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接受第一财经媒体采访时称,近几年,美系、韩系以及欧洲的法国、意大利汽车品牌在中国车市的销量下滑,仅有少量德系和日系合资品牌较坚挺,而合资品牌丢失的市场,恰好给了自主品牌空间。自主在燃油车赛道上是跟随者,所以老打不过合资,但在新能源赛道上是引领者。依靠专属平台、三合一电机、弹匣电池、自动驾驶、星灵架构等科技创新的广汽埃安,计划在2023年冲刺50~60万辆新能源车销量目标,2025年以及2030年的目标分别是100万辆、150万辆。

与自主车企情况有所不同,合资车企在2022年销量普遍表现不理想。东风本田广州经销商杨言(化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东风本田2022年销量目标是90万~92万辆,预计最终销量仅有66万~67万辆,而他的4S店处于广汽疫情重灾区,在去年两波疫情中关店超过两个月,销量大约跌了3成左右,预计当前的疫情对车市冲击波将持续到2023年4月左右。

杨言认为,合资品牌销量普遍下滑,而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迅猛发展,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日系、德系等合资车企的芯片全球供应依然不正常,产销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国内90后成为购车主力,消费观念正发生变化,越来越青睐自主品牌。此外,2022年油价骤升,自主品牌加快以新能源车抢了合资品牌部分市场。目前,合资新能源车表现一般甚至不好,这与燃油车普遍能赚钱、新能源车基本亏损有关,合资车企从盈利角度在新能源车方面投入有所保留,但也在不断改变,在燃油车上加快导入混动技术,在纯电动上的投入也逐渐加大。合资品牌撬动新能源车市需要一个过程,未来谁占上风还不好说。

新能源车迎接补贴退出大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国内汽车销量为2430.2万辆,同比3.3%,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销量606.7万辆,增长100.6%。该协会预计,2023年国内汽车销量将有3%增长,其中新能源车销量达900万辆,同比增长35%。

以燃油车见长的合资品牌以及以电动车见长的自主品牌在车市中逐渐势均力敌,正向对方阵地发起新进攻。

合资车企正以混动技术以及纯电动新车来边守边攻。2022年,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分别推出纯电动车e:NS1和e:NP1,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皆推出丰田新平台首款纯电动车bZ4X,东风日产推出纯电动车艾睿雅(Ariya),但目前由于比亚迪等车企的电动车强势挡道而未在新能源车市成功突围。

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合资车企普遍主打燃油车和油电混动节能车型。东风本田展出全新思域两厢版,提供“混动+燃油”双动力选择,一汽丰田发布全新皇冠SportCross,提供2.5L混动版以及2.4T混动版两种动力选择,广汽三菱则推出全新欧蓝德和三菱L200皮卡等燃油车型。广汽丰田在发布第五代混动技术的同时,将双擎品牌更新为“智能电混双擎”。按计划,广汽丰田2023年将发布并升级12款双擎产品,实现TNGA车型全系智能电混化。除了此次车展首发亮相的锋兰达双擎和凌尚双擎以外,搭载全新一代智能电混双擎系统的雷凌双擎也将于今年发布,还有6款双擎在售车型将升级至2023款。此外,广汽丰田在纯电方面将加速导入bZ纯电系列产品,计划到2025年,广汽丰田纯电车型销售占比将达到20%以上。

相比之下,自主在新能源领域火力更加猛烈。广汽埃安在广州车展亮相的Hyper GT新车向特斯拉Model 3叫板。在这届广州车展首次启用的广交会展会D区,理想、合创等新势力也带来纷纷以新车加快抢占新能源车细分市场。理想携L9、L8车型亮相。此外,理想还宣布首款五座SUV理想L7将于2023年2月8日正式发布。合创旗下全新纯电旗舰MPV 车型V09则在广州车展全球首发亮相。

不过,从2023年开始,“国补”退出,新能源(包括纯电、插混和增程)4800至12600元不等的单车补贴将取消。此外,业内普遍认为“缺芯贵电”的局面将延续到2023年,目前电动车企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扭亏为盈的对策。

电池原材料在过去一年多时间疯狂涨价,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4、5万元/吨一路狂飙至2022年11月最高位的60万元/吨左右,随着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加上年末下游厂商备货需求逐渐饱和,锂价在12月下旬有所回调,但依然处于高位。上海钢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下跌0.5万元/吨至52.5万元/吨。

当前,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未走出亏损的泥沼,尤其是新势力企业承受不小的压力。其中,蔚来、小鹏以及理想2022年前三季分别亏损87.1亿元、78.8亿元和22.7亿元。

面对“国补”退出,理想汽车销售副总裁刘杰在广州车展上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纯电车型今年应该会经历一轮价格的调整,基本上在一季度将稳定下来,有些企业可能也会额外自掏腰包再补一段时间。“我们的新能源车在30万元以上,一直就没享受国补,所以这对理想来说没有冲击反而有机会,我们可以相对保持价格的稳定。” 刘杰认为,目前整个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较高,“国补”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政策,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2023年新能源车整体渗透率应该会在40%以上。

“对于疫情对今年车市的冲击,我没有那么悲观,应该不会有3、4个月这么长时间,从上周开始,虽然还有一些区域在逐步暴发疫情,但是从全国情况看,理想进店客流已经有所恢复,而且恢复的速度是超过我们预期的。” 刘杰还谈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增换购的周期,家庭用比较集中在20万乃至30万以上的市场,所以理想对于自己所处这个价格区间的市场还是持续看好的。

至于新能源车亏损问题,刘杰称,理想的毛利率水平整体还是比较健康的,而且2023年整个的供应链会趋于稳定。面对缺芯贵电的局面,理想正通过几个关键核心零部件早期的自研和供应链的投入等方面来缓解压力,无论是增程器还是五合一的驱动系统,都能够帮助理想在核心零部件上有比较稳定的供应。此外,在芯片、动力电池等方面,理想已提早跟核心供应链合作伙伴确定今年的供应稳定性,准备比较充分。

作为二线新势力品牌的合创汽车,面对市场以及政策变化也已采取应对措施。合创汽车董事、联席总裁杨颖车展期间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近日上市的合创 A06和这次车展发布的合创V09,基本上是在明确预知“国补”将要退出的情况下策划开发的,因此有比较强的应对政策调整风险的优势。合创将通过V09进入纯电动MPV 赛道,在对市场调研时发现,虽然A级MPV及以下市场在缩减,但是家庭刚需的B级以上MPV市场一直在增长,2022年B+级以上的MPV市场(油车+电车)总体增长13%,因为MPV多功能车型有更好的场景适应性、改装便利性以及空间的实用性。

杨颖认为,在纯电领域,SUV的市场份额不会像燃油车时代那么高,部分会分流到轿车,更大一部分将会流向MPV车型。除了不断向新细分市场发起进攻,合创汽车在生产以及社区充放电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加快步伐。整合股东珠江投管的资源,合创汽车社区充放电项目开始逐步落地,目前已签约了60多个场地。此外,自去年合创杭州工厂投产以来,目前最高月产量达到八九千辆,2023年随着对杭州生产基地二期改造完成,合创可以投产更多的车型,通过加快投入新技术和新车型提升销量规模,力争尽快盈利。

不过,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要在短期内实现持续盈利的难度依然非常高,即使背靠广汽集团供应链且年销量逼近30万辆的埃安,2022年也无法实现盈利。

古惠南谈到,如果将补贴扣掉,新能源汽车行业极少有企业能够靠自身盈利,正因此全世界都在补贴,让这个行业做起来。“目前,新能源车领域还不具备盈利能力。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要产生规模效应。除了车企的规模,还要有行业规模。” 古惠南称,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还处于投资期,还很难将成本降低。广汽埃安曾因背靠广汽集团大树,2021年十几万量纯电动车销量时已赚钱。但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有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和盈利能力,2022年由于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加大投入,以及受电池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而亏损,该企业正在为未来持续盈利做准备。在古惠南看来,新能源补贴终止之后,2023年是新能源车淘汰赛,如果靠技术创新在淘汰赛中跑赢的车企,未来几年将享受新能源车行业规模带来的红利。

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新能源车企面对“国补”退出,除了上调现售车型价格之外,还推动产品升级和品牌向上。比亚迪将于 2023 年 1 月 5 日举办仰望品牌暨技术发布会,百万元级高端品牌的首款车型即将正式亮相。广汽埃安继打造高端品牌昊铂并发布百万元超跑昊铂Hyper SSR之后,紧接着在这次车展上发布昊铂系列车型Hyper GT。此外,广汽集团在加快建立“锂矿+基础锂电原料生产+储能与动力电池生产+充换电+储能”纵向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上下游产业链布局,降低产业链成本,实现新能源产业链整体自主可控,投资109亿元的自主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因湃电池已动工开建。

汽车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冯兴亚乐观地认为,2023年,从中央到地方或许还会出台一些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预计今年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广汽集团将挑战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0%的目标。(李溯婉)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新能源车市迎“银十”热潮,传统车企新势力崛起
第一财经 2024-11-03
角色互换,自主品牌拿下近六成市场份额,合资颓势依旧
第一财经 2024-07-08
2024北京车展今开幕 中外车企竞逐智能新能源赛道
上海证券报 2024-04-25
2023广州车展:车企焦虑各不同,广汽丰田喊话“合资不是落后代表”
第一财经 2023-11-20
广州车展 | 自主品牌冲刺百万销量,广汽集团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搭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7
自主合资齐发力,广汽集团9月产销超24万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9
上海车展前瞻:合资车企,从昂首到低头
观察者网 2023-04-13
自主品牌持续发力 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
中国证券报 2022-10-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