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讲礼村不仅有地道的驴肉馆,还有个“娘娘庙”;白浮村的农田里,掩映着明代的烽火台遗址;分水岭村的山洼洼里,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我们不曾留意的地方,有许多故事被埋藏在时光深处。许多“逆行者”顶着岁月的洪流追溯过往,找回即将遗失的历史记忆。高建军就是众多“逆行者”中的一员。多年来,他四处奔走,探寻各地的历史文化,挖掘文物古迹背后的故事。
高建军出生于1968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沙河人,从小行走在城墙瓦砾之间,他对巩华城遗址有着特殊的亲切感。2010年巩华城拆迁,想到这段历史可能会被遗忘,高建军萌生了著书记录巩华城的想法。历时六年,他四处奔波走访、翻阅了大量史料,完成了著作《明陵行宫巩华城》。
此后,高建军将眼界放宽,不仅写沙河历史还写起昌平历史。2020年初,他创建了公众号“跟随高建走昌平”,将见闻与史料结合,让读者们看到不一样的昌平故事。
以网寻踪,探索昌平记忆
运营时间两年多,近500篇原创文章,记录了昌平近百个村落发生的历史、文物——高建军的公众号好像有讲不完的故事。借助媒体平台,以“网”寻踪,是他探索昌平记忆的妙招。
“创建‘跟随高建走昌平’微信公众号是为了给更多人分享昌平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热爱历史文化的读者”,高建军说道,“有许多热心读者会通过公众号、微信平台留言,提供文物、古迹的线索。”
2016年,他在同北京民俗史地学会理事张文大老师交流中,得知阳坊镇前白虎涧村有一座影壁很特殊,于是他来到前白虎涧村对影壁进行了测量,并走访了村民,弄清了这座影壁的来历。
在“跟随高建走昌平”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中,他详细地描述道:“影壁花岗岩石上刻有‘中华国八年’,‘前百福涧村’,右书‘后街公议修’, 底脚处落款‘六月置造’。碑两侧对联为‘山明水秀莞尔仙乡,虎踞龙盘天然美景’。”
随后,高建军把这一发现上报给昌平区文物部门,经文物部门确认,这座距今已有百年的影壁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能够反映昌平地区村镇变化的历史风貌。得知情况后,前白虎涧村村委会立即派专人看守,并在影壁四周安装上围栏进行保护。
这次经历使高建军意识到,在昌平西部的太行山百里山前地带可能还散落着许多尚未被人知晓的文物。
去年,他到昌平西山地区的阳坊镇、流村镇和南口镇进行考察,先后走访了近100个村庄。走访过程中,他将新发现的文物或者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使一大批未被确认的民间散落文物得到了保护和重视。
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一经发布,便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有些昌平的读者还留言表示,希望高建军能介绍自己村里的文物古迹。“寻找文物并非易事,多亏了网友们提供的线索,为我减少了很多阻力”,高建军说道,“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漆园村国民抗日军缴获的日军刺刀,就是在当地村民的陪同下完成走访调查的。”
网线那头,牵动着“昌平情”
“时间的力量无法估量,短短十年足以改变街巷胡同的原貌,对于老一辈人而言,通过我的文章看老昌平何尝不是一种情怀。”高建军说道。“跟随高建走昌平”所展示的老照片、老故事,常常唤起很多人的共鸣,曾有读者留言,“你的文笔很好,让我看到了儿时的昌平”。
在微信公众号中,高建军不仅讲历史,还讲昌平的发展,从风景名胜讲到红色文化,再到美丽乡村。阅读文章,读者们足不出户便能一睹古寺名刹、文人义士的风采。
随着文章的不断更新,公众号吸引了越来越多昌平人的关注,高建军也因此结识了一大批热爱家乡昌平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他的文字也凭借网络的力量向世界各地的昌平人传递着温暖。
一位旅居国外的昌平友人,看到高建军的文章后深感触动。“虽然身在异乡,但我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变化,高建军老师的文章很详实地描述了昌平的历史和发展,读到这些文字就像回家一样亲切。”
远在土耳其的著名画家雷孝书,也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了高建军的文章,备受感动的他几经周折添加了高建军的微信。“没想到雷先生是我的忠实粉丝,每一篇讲沙河的文章他都读过”,高建军告诉记者,“雷先生生在沙河,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交谈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的思乡之情。”
此外,还有许多热爱昌平文化、热爱历史的朋友联系到高建军一同探索昌平故事。2020年,他联合几个专讲昌平故事的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协力完成了纪念昌平乡贤麻兆庆先生逝世120周年的文章。同时他还参加过许多弘扬昌平历史的活动,曾多次带领志愿者宣讲昌平历史文化。
“抢救”历史,还需加快脚步
谈到写文章、运营公众号,高建军有许多话可讲。“跟随高建走昌平”公众号“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他缺乏经验,每次采访都是临时寻找街上的老人问话,时常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慢慢地,他积累经验,事先通过朋友和社交媒体联系当地村民,沟通想要了解的内容,随后在村民的陪同下进行采访。
采访问题解决后,如何分配时间又成了难题。通过以往经验,高建军发现想要维持公众号的粉丝量需要加快发文的频率。然而作为一名在职首钢工人,运营公众号只是他的的业余爱好,最终为了确保不占据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间,他选择牺牲睡眠时间熬夜写稿。
“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要尽可能还原历史。”是高建军对自己的要求。为此,他常常一篇文章反复补充修改。公众号文章修改次数达到上限时,他干脆删除重发。“有时读者提供了更有力的资料,我核实后便会进行修改,让文章更加完善,有一篇文章我前前后后重发了5次。”高建军说,对于他来说好文章从来不怕改,每一遍都精益求精。
即便如此,他从不觉得经营公众号是浪费精力的事,越是投入他越感到值得,“有些历史只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中,随着他们的离世,这些故事将无人知晓,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快脚步,尽我所能去‘抢救’这些历史。”
后续,高建军计划在公众号中增加“红色文化”和“风景名胜”的版块,进一步探索昌平的隐藏景点,助力昌平文化旅游;挖掘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故事,弘扬昌平的红色文化。
以网寻踪,探索昌平记忆;以网为线,牵起昌平情怀;以网为媒,讲述昌平文化;跟随高建走昌平,书写不一样的昌平“网”事。
编辑/谢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