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末拼规模、留续产品、新发基金的背景下,“帮忙资金”闪现“赞助”。
日前,成立“不足月”的某债券型基金被一笔大额资金“抛弃”。纵览事件始末,11月中旬,该基金压着2亿多份的“及格线”完成了产品设立;一个月内,该基金净值表现相对稳定,但就在基金打开赎回后的第7天,一笔大额资金撤退,导致基金净值大幅波动并引发市场关注。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成立初和打开申赎后规模剧烈变化的背后原因,或许指向“帮忙资金”,也称“陪跑资金”。
《证券日报》记者摸底调查了解到,基金公司引入“帮忙资金”,多是考虑产品发行不佳、规模排名压力、迷你基金被清盘等,担心其影响公司生存;但在法律界人士看来,“帮忙资金”入场造成基金市场虚假繁荣,最终损害的是广大普通投资者利益;与其为“帮忙资金”付出高额成本,不如通过加大资源投入、提升投研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基金竞争力。
“帮忙资金”暗中相助 新发基金“不足月”即被抛弃
事实上,在行情低迷时,找“帮忙资金”暗中相助,已成为基金业公开的秘密,而上述债券型基金成立不久就突发大额赎回,也绝非行业个案。
今年以来,多只基金踩着“及格线”完成产品设立,而在基金开放申赎后就有大额资金“闪退”。3月初,华北地区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产品用时两天,便踩着2亿多份、200多户的“募集线”成立;4月初,在该基金即将“满月”且开放申赎时,一笔大额资金以0赎回费率撤退。3月底,另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产品同样压线成立,4月初即发生大额资金赎回。
此外,在冲刺季末年末规模排名的关键时刻,今年以来,多只面临清盘的迷你基金展现出特殊的“吸金”能力,实现了规模短时间快速增长。
华南地区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在今年三季度末迎来一位投资者大额资金申购,申购份额占到该基金三季度末总份额的42.32%;但进一步梳理该基金过往多个季度的申购情况可见,其一季度时基金总申购份额仅为50万份,二季度也只有62万份,而恰恰就在基金面临清盘之际,超千万元资金“及时”涌入。此外,另一只份额仅约900万份的迷你基金在不到10天内(权益登记日之前),便获得一家机构投资者近400万份的申购,而该基金此前连续多个季报份额环比增长只有几十万份。
神秘资金频频“闪现”,是否正是业内人士所说的“帮忙资金”?
华东地区某小型公募基金公司销售总监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帮忙资金”多来自基金公司股东、券商自营资金、银行手中的大客户资源、期货自有资金等。其中,银行方面多参与固收类基金,通常不参与含权类基金,以此降低“陪跑”风险;券商和期货方面虽也“偏爱”固收类基金,但也会少量参与含权类基金。同时,“帮忙资金”都有对价要求,如银行更看重投标量、托管量,券商更看重交易量,期货更看重保证金等,而且对资金收益也有一定要求。
谈及“帮忙资金”在不同市场环境和时期出现的特点,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睿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帮忙资金”是一种高流动性的逐利型游资。在基金发行状况不佳时,可增大基金规模,帮助基金成立;在季末年末对基金管理人进行业绩考核时,又可帮助其提升排名;在迷你基金成立后面临不满“持有人数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须向证监会报告、连续20日不符合前述要求需要向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则帮助迷你基金渡过难关。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律师朱奕奕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基金发行困难时,‘帮忙资金’通常现身于发行末期;在季末、年末等考核时点,‘帮忙资金’会短暂出现,但一般不会被用作投资;在迷你基金面临清盘风险或年底资金赎回密集期时,‘帮忙资金’则暗中相助,随后迅速赎回。如果有必要,此类资金还可能会重复出现。”
“此外,在机构定制化的公募基金产品中,‘帮忙资金’的身影也频频出现。”上述销售总监坦言,其实基金公司首选仍然是依靠新发营销和持续营销,而选择“帮忙资金”则是无奈之举。
“帮忙资金”非义务帮忙 “虚假繁荣”背后隐患暗藏
在《证券日报》记者采访过程中,没有任何公募基金公司承认旗下产品和“帮忙资金”有关,自然也不会有公开资料能够查询有关“帮忙资金”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帮忙资金’会事先和基金公司约定好,如免除其申赎费用(有的会正常支付,事后退还),通过一些技术层面的技巧在打开申赎前保持基金净值相对稳定,部分基金公司甚至还要为‘帮忙资金’的损失兜底(一旦亏损,基金公司即通过其他形式为其补足损失)。”另一家华东地区某公募基金公司销售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帮忙资金”不会义务帮忙,而与有资金配合需求的基金合作,往往有不错的收益。
由于“帮忙资金”具有高流动性、逐利性强等特点,加之要确保资金安全,这就使得其待在基金池子里的时间通常仅有两三个月甚至更短,一般新发基金封闭期一结束或者需求一结束(考核达标或者渡过特定时期)就会赎回。
李睿以新发基金为例介绍,规模大的“帮忙资金”对基金有较强话语权,甚至可以要求新发基金提前打开建仓封闭期或资金赎回前不建仓,乃至要求新发基金打开封闭期后,净值仍然在1元/份以上。基金公司对于持有一到两个月的“帮忙资金”,一般还会给予1%到3%的好处费,高的甚至达到5%,利益相当可观。
上述销售总监以新发基金举例介绍,基金公司一般会从两方面给予“帮忙资金”安全撤出保障:其一,基金产品减缓建仓节奏;其二,即便建仓,前期也只是购买存款、存单、国债逆回购等不会产生亏损的产品,加之基金建仓要求最长三个月但无最短时间限制,所以“帮忙资金”有充足的时间撤出。
“‘帮忙资金’进场造成‘虚假繁荣’,最终损害的是广大普通投资者利益。”李睿认为,一方面,由于“帮忙资金”不愿意承担风险,一旦新发基金承诺在封闭期不运作,可能错失投资机会,普通投资者希望通过专业化资产管理服务提升收益的愿望落空,权益受损;另一方面,“帮忙资金”的介入加大基金的交易成本,如部分基金公司与券商“帮忙资金”合作,不直接支付好处费,而是用交易量换销售量,其中产生的交易手续费和佣金则由券商和“帮忙资金”分成,高换手率带来的交易成本成为基金中长期业绩的重大负担。
在朱奕奕看来,“帮忙资金”的“闪退”可能会引起基金净值异常上涨或下跌,且一旦撤离,或会导致基金沦为迷你基金甚至出现清盘的风险。从长远看,不利于基金投资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华北地区某小型公募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则持不同意见,她说:“‘帮忙资金’通常只占基金总资金量的20%及以下,多为数千万元,所以对基金净值影响有限。”
上述内部人士进一步解释称,一方面,部分产品若无“帮忙资金”介入或面临发行失败,而基金公司不能一直没有新产品发行,这会影响未来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如果市场短期宽幅震荡等因素导致基金产品被“错杀”,为了产品存续,基金经理往往会寻求“帮忙资金”支持;而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基金公司自身看好相关产品的前景。
监管棒喝“不足月”投资 基金公司应提升投研能力
事实上,监管部门早就曾棒喝“不足月”投资,要求提高惩罚性赎回费,从而鼓励长期投资。
为避免短期交易投资人的频繁交易对长期持有人利益造成损害,2013年修订并发布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费用规定》),对惩罚性赎回费的选择性规定修改为强制性规定,对于收取销售服务费用的股票基金(不含ETF、LOF、分级基金、指数基金、短期理财产品基金等)和混合基金,应当对持续持有期不同的投资人,收取不同比例的赎回费,并将上述赎回费全额计入基金财产。同时,为避免销售渠道通过频繁指导投资人申购赎回基金来增加销售收入,对持续持有期不同的投资人,收取不同比例的赎回费,并将不低于赎回费总额一定比例的资金计入基金财产。
“《费用规定》拟鼓励后端收费模式,引导投资人长期投资,增列短期交易的赎回费,抑制短期交易,规范尾随佣金。”李睿认为,对买了开放式基金不到一个月就赎回的投资者,加收惩罚性赎回费,均意在鼓励长期投资,抑制短期交易。
在朱奕奕看来,由于短期赎回后的惩罚性赎回费归入基金资产,短期内可能促使基金净值上涨,但长期影响不利于基金健康走势,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短期来看,基金公司租借‘帮忙资金’可取得基金成功发行、存续的资质或基金繁荣的外观,但毕竟这是一种假象,长久来看会损害基金产品及市场的未来发展。”朱奕奕建议,基金公司应将眼光放长远,考虑未来发展因素,减少“帮忙资金”的引入,更多将成本投入提升投研能力、扩充投研团队等基金建设相关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基金竞争力。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