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银行共同研究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中国依然是最大留学生源国;越来越多留学回国人员参与国家治理;在地留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等领域迎来新机遇。
留学产业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据介绍,《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分析了我国留学发展近况与变化,解读了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发展的新动向,总结了来华留学人员的新情况等。据了解,至今年这已是第八次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去往目的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往往能对目的国产生积极的经济影响。2019-2020学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留学出行与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但仅在国际学生聚集的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国际学生就产生119亿美元的经济贡献,并支持了12.5万个工作岗位。国际学生除了向其留学目的国支付高昂的学费之外,也支出了住宿、零售、交通、健康保险等领域的大笔消费,生活消费带来的市场需求扩大为留学目的国创造大量工作机会。
报告显示,全球留学仍然保持增长势头,留学目的国和来源国进一步多元化。长期来看,全球八大留学目的国接收高等教育国际学生人数排名基本保持稳定,美国始终是第一大留学目的国。短期来看,除欧洲国家接收国际学生有所增加外,美洲、大洋洲、亚洲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全球局势变化导致边境和签证政策变化影响,接收国际学生的数量有所下降,其中美国留学人数下降较快。
留学人员更喜欢攻读这些专业
报告显示,攻读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学生比例比攻读本科课程的国际学生比例更高,报告推测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低龄留学回归理性,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学生出境流动性更大。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学生新生中,攻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分别占9%、21%和29%,女性出国获得高等学位的可能性与男性相同,且在教育和卫生领域所占比例较高。相对地,男性国际学生更偏好STEM领域。工作和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观念以及个人和职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可能导致对女生和男生的不同职业期望,并影响其在选择学习的专业。从留学生选择就读的专业方向上来看,报告显示,最近几个学年,中国赴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的留学生以攻读STEM专业和商科、社会科学为主,人文、艺术等领域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
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热持续升温
2021年中国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表明,在有留学意愿的学生中,九成以上坚持出国留学计划,面对疫情最常见的措施是延迟而非放弃留学计划,学生群体对于出国留学的意愿依然强烈。随着中国在经济、社会、教育、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留学人员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后,我国高校毕业生赴海外深造后回国发展的趋势也十分显著。
据CCG《2020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相关调查,2020年着手回国就业并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留学生人数较2019年增加67.3%。随着更多的留学生学成归国或短期工作后归国,中国正在逐步形成“出国深造—回国就业”的国际人才环流趋势。有留学背景、国际视野的海归人才越来越愿意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更好地在国际发声、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成为亚洲学生重要留学目的国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逐步担起“在地留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重任。报告中分析,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不断上升,科技领域合作办学项目占比总体增长。根据《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高校推进发展了“在地留学教育”,“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的探索和技术普及为未来高等教育资源的跨时空流动带来了发展契机。教育部将继续支持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通过自主招生,以校际交流、委托培养等学分互认形式,缓解疫情影响学生出国学习的困难。未来,在地留学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望继续发展,其将成为我国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及全球学术与科研交流的重要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留学中国”品牌积淀,中国成为亚洲学生重要留学目的国。2018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留学目的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来华留学自费生比例占多数,“来华留学”的品牌价值受到大多数国际学生的认可,也因此蕴含着巨大的盈利潜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