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投资比例超过30%的产品,不能被定义为‘固收+’产品。存量规模超过2.5万亿元的“固收+”基金,开始进入规范期、迎来新变局。
第一财经8月17日获悉,近日,部分基金公司已收到监管窗口指导,要求对“固收+”产品的权益投资比例作出明确界定,超权益资产超过30%的产品,将不能再称作“固收+”。
业内人士认为,此前“固收+”概念的分类界限相对模糊,相关产品业绩分化较大,不符合低回撤、低波动的特征。此次将“固收+”基金的权益仓位做出限制,
很大程度是对固收+产品的范围、资产配置的一种界定和规范。
部分受访基金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虽然没有收到指导,但出于审慎考虑,已经把相关的营销材料进行了修改;也有部分人士表示,此前公司就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区分。
明确权益投资比例
作为市场的热门产品,“固收+”基金近两年来获得长足发展,规模持续高增。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固收+”基金(按过去的计算方式,包括混合型一级债、混合型二级债、偏债混合型基金、可转债基金)的合计规模近2.5万亿元,而在2019年底,这一数字还不足万亿。
随着规模快速增长,固收+类产品也存在一些需要规范的问题,比如此类含义、产品资产配置比例等,并没有明确界定。如今,随着部分基金公司收到窗口指导,这类产品面临新的定义和监管要求。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第一财经,监管此次窗口指导主要是对“固收+”产品的权益投资比例提出要求,如对于基金合同定义的投资组合中,权益资产占比上限超过30%的产品。
“目前核心要求就是,权益投资比例超过30%的产品,不能被定义为‘固收+’产品。”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透露。
另一位头部公募基金人士也称,“确实有收到口径收紧的消息,但有些产品因为边界暂时不是特别清晰,所以稳妥起见,先就不再称为‘固收+’产品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窗口指导中,似乎并未涉及可转债,这也是确定权益投资比例要涉及的问题。“如何界定权益投资比例,例如转债算不算权益投资里面,这些还有待沟通。”上述大型基金人士称。
不过,不同基金公司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有公募人士认为,权益投资比例仅指股票投资比例;另有人士认为,转债属于权益类,因此规定指的是股票和转债的投资比例合计不超过30%。
此外,权益投资比例未达到30%,今后将不能使用“固收+”对产品进行宣传,基金,也不能按照“固收+”特征对其进行推广,也是监管此次窗口指导的内容之一。
“主要是在宣传方面多注意,权益仓位超出的基金就不当‘固收+’产品宣传了,按本来产品性质宣传就行。”一位已收到窗口指导内容的公募人士表示,在通知中,监管以收紧了“固收+”产品的宣传口径。
而对存量基金的影响,“以前按‘固收+’产品宣传的,现在要仔细看下基金合同,有些权益投资比例超过的产品就不能再这样宣传了。”上述人士也表示,不会为了“固收+”这个宣传口径,而修改产品合同。
不过,也有多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并没有收到这一指导要求。华南某基金人士表示,“我们没有收到这个消息,但是通过同业有所了解,目前出于审慎考虑,已经把相关的营销材料进行了修改。”
“申报‘固收+’基金,要按照新要求来。”在另一位基金相关人士看来,“固收+”本身是一个策略,考验的是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以及从各类资产中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固收+’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概念,但也不是说自己是‘固收+’产品就一定卖得好。”
业绩分化背后的规范需求
实际上,“固收+”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基金类别。这类产品的投资理念,一般是指以固定收益类资产打底,以获取稳健的基础收益;同时,用一小部分资金去投资一些权益类资产,来争取增加整个组合的收益率。
基于这一理念,“固收+”产品一般被认为具有“债券为盾,股票为矛”“攻守兼备”“低回撤、低波动”等特点,在震荡市下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获得了许多投资者的认同。其中,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就是这类产品最常见的基金类型。
不过,即使是同属于“固收+”产品,但在权益投资的比例相差也很大。以偏债混合型基金为例,股票投资比例少则“0-20%”,多则“20%-65%”,股票仓位在“0-30%”“0-40%”“0-50%”的产品也相对较多。
从控制回撤和提高持有体验的角度来看,“固收+”产品的仓位是首要因素,尤其是在权益市场大幅波动的时候,股票仓位高的产品也难以独善其身。记者注意到,在被曾经视为“固收+”产品中,不同产品的业绩差距较大,市场也频频出现“固收-”的声音。截至目前,有不少产品的年内业绩仍未转正,年内跌幅超过10%,但也有部分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超过30%。
“‘固收+’产品被认为是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品,选择这类产品的投资一般是对本金安全、收益率均有一定要求的稳健型投资者。”一位渠道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但因为今年有部分‘固收+’产品回撤过大,宣传中的‘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并未显现,让一些投资者非常不满。”
“其实,对于权益投资比例较高的‘固收+’产品,我们之前会称之为高弹性‘固收+’,因为我们也意识到这些高弹性产品跟‘固收+’很不一样。这类产品对于稳健型投资者未必适合”某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公司此前就对这类产品进行了自我区分。
在上述人士看来,“固收+”概念在此前的分类界限相对比较模糊,现在对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提出了要求,这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会更为明确。投资者可以有更好的认知,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曹璐)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