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已成为堂食的重要补充部分,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无接触配送成为常态。与此同时,为避免外卖无序摆放、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智能取餐柜作为外卖服务“最后100米”的重要补充应运而生。近期,外卖平台的智能取餐柜开始试水面向骑手收费,收费模式能否持续?其未来发展又该如何?(8月12日《中国消费者报》)
“进不去的园区、打不通的电话、等不起的电梯和找不到的门牌”成为外卖骑手的配送难题。由于疫情防控要求,一些地方不让外卖员送餐上楼,外卖员将餐放在保安室等处,在点餐高峰,就可能出现错拿、丢失等情况。智能取餐柜的出现,有利于打通外卖服务“最后100米”,还能够大大节省外卖骑手的配送时间。有数据显示,有了智能取餐柜之后,骑手每单平均可节省4—10分钟。
但智能取餐柜的出现,不免让人联想到快递柜。快递柜出现后,像快递入柜却没有与收件人打招呼、快递送货不上门、快件“被签收、快递柜收取超时费……这些乱象成为不少消费者吐槽的问题,也成了快递行业的“服务痛点”。现在外卖平台推出取餐柜,是否又是在“坐地收钱”,对消费者进行又一轮“盘剥”?
取餐柜与快递柜有较大区别。如一位即时零售业业内人士称,快递柜主要在社区使用,同时面向快递员和消费者收费;但取餐柜主要面向办公、学校等区域,由骑手主动选择,且对消费者完全免费。
对骑手来说,取餐柜节约了他们的时间,能够让他们多跑单,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面向他们收费,也合情合理。但问题在于,取餐柜会不会步快递柜的“后尘”,最终还是由消费者“埋单”。而有了取餐柜,骑手可能会更多将外卖送进取餐柜,消费者可能会失去送餐上门的选择权,这就有违取餐柜打通外卖服务“最后100米”的初衷,反倒给外卖服务增加了堵点、痛点。
智能取餐柜作为外卖服务补充有其合理性,但要规范智能取餐柜的使用与收费,别让服务创新变成了服务创收。如像快递一样,外卖是否送餐上门,主动权也要掌握在消费者手上。在收费与管理方面,也要严格规范,平台自身要更多担起责任,不能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和骑手,而费用也最好由平台和骑手分担,而不宜完全让骑手承担。
服务创新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为了提升消费体验,而不能反倒变成了变相涨价,变成了薅消费者的“羊毛”。外卖取餐柜本来有助于消除服务痛点,不能变成了添堵点。除了外卖平台要积极作为,主动尽好自身责任,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督促外卖平台规范运行,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外卖服务的“最后100米”梗阻也才能更好打通。
文/戴先任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