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拍摄清代碑刻现场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供图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于28日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媒体公布今年新发现的8通清代碑刻情况。
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马萍介绍,今年2月,武侯祠博物馆在原状陈列提升工程中发现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蚀现象,对其进行更换时周边抹灰层剥落,显现出墙体内被封护碑刻的一角。经专业机构墙体扫描和清理,共发现15块碑石,根据空间位置和碑文内容,判断其分属8通碑刻。
全部碑刻年代前后跨度150年,年代最早的为最早为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距今350年;最晚为1821年(清道光元年),距今201年。
碑文内容多样,含四川主政官员题记、乾隆朝状元书《出师表》、武侯祠祭祀活动记录、文人墨客访谒留书画等。其中5通碑刻在清道光年间纂修的武侯祠历史专志《昭烈忠武陵庙志》中有所记载,本次发现与其相互印证;另3通碑刻未见记载,是对武侯祠历史的重要补充。
本次新发现的《眼底江山》碑,其作者是时任四川按察使宋可发,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筑格局的大规模修缮工程便由他发起主持。此碑为武侯祠现存其唯一真迹,可谓跨越350年的时空对话。当时的四川战火甫定、百废待兴、人心思安,宋可发以重修武侯祠为契机,凝聚共同价值,唤醒善谋图强的意志。
《再捐祭产碑记》则再现了乾隆盛世武侯祠祭祀活动的壮观景象。“庙貌巍峨,士庶咸集”,人们为“景仰宗臣,斯文同光”之心意,沐“功盖当时,泽流后世”之荣光。
媒体拍摄清代碑刻现场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供图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尹恒表示,原状陈列提升项目还在有序地推进,在完成碑体的清理保护后,将这些石碑展示出来,利用多元技术解读碑刻背后的故事,丰富武侯祠文化内涵,给予观众尽更加丰富多元的观展体验。
据悉,碑刻发现至今,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武侯祠博物馆(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以资深学者牵头,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了大量走访、查阅、辑录和补证工作。研究表明,本次新发现对厚实武侯祠历史意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巴蜀魅力和时代精神有重大价值。
文/记者 安源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