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接单一升一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13 07:32

随着近期本市相继出台《北京市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北京迎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活力”的5.0版改革。新版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构建高效便捷政府服务体系的目标引人关注。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上半年,本市各级各类政务大厅设立的反映“办不成事”窗口的接单率悄然变化,接单数量逐步下降;办成率、满意率稳步上升。“一升一降”间恰切呈现出本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优营改革成果。

窗口设置一年半 接单呈现一升一降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集中解决企业群众“办不成事”问题,2020年10月,北京市政务服务局正式启动部署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建设工作。2021年11月29日,由市政务服务局编制的《政务服务中心现场运行和管理规范》在市、区、乡镇(街道)等各级各类政务服务场所正式实施,本市各级各类政务大厅设立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北京市政务服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所谓“办不成事”,主要是指来办事的企业群众符合办事指南所列明的受理及审批条件又不能“办成事”(不含涉法、涉诉、涉访及与当前政策法规不相符的问题)。

2020年10月至今,本市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建设已超过一年半,优化营商环境也开启了5.0版。采访中,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各区办事大厅都把最显眼位置留给了反映“办不成事”窗口。走进西城区政务服务大厅一楼,除了11个专业服务窗口,12号——“悉心听”窗口很特别,桌上“疏堵管家 倾听意见”的宣传牌格外显眼;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一层大厅的服务台以及一至三层都有明确指示牌的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各个楼层的58个综合窗口也承担起了“办不成事”信息的搜集工作。

大兴政务服务中心反映“办不成事”窗口设在显著位置,方便企业反馈意见 

北青报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今年以来,反映“办不成事”窗口的接单率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接单数量逐步下降,办成率、满意率稳步上升。如今年上半年,大兴区政务服务中心共接到3件“办不成事”,比去年同期减少50%;平谷区今年前5个月累计接单一件,相比2021年全年的27件显著下降,而且办成率达到100%;朝阳区今年前五个月收集“办不成事”11件,办成率100%;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问题今年4月份以来增量为零;西城区在“悉心听”窗口(反映“办不成事”窗口)的服务和疏解下,12345相关政务服务诉求逐年减少。全区政务服务大厅整体诉求量从2019年的66件下降到2020年的47件,2021年1、2月份全区政务服务大厅诉求降为6件,其中表扬的占了5件。

什么事“办不成”? 两类事项接单最多

北青报记者通过对多个城区走访、梳理后注意到,需要办事人跑腿的事、关乎办事人利益的事“接单”最多。

 一是“告知差一点儿”,多次跑腿儿办不成事。北青报记者在石景山区政务服务中心了解到,一位企业办事员先被告知其员工身份证复印件不合格要重新复印,第二天当他带着印好的材料来,又被告知纳税记录存在断档,需要补全相关记录,结果跑了两次还没办成事儿;又如去年11月,市民王先生按照首都之窗上公示的材料去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却因为带了社保卡没带身份证,差点儿“办不成事”。办事指南上说只要“身份证明”即可,不想到了窗口,工作人员却告诉王先生需要身份证,“身份证明”与“身份证”一字之差,理解就出现了偏差。除此之外,企业因疫情公司法人和股东在国外未归,无法现场签字;企业办税人员身在外地,无法回京办税等需要办事人跑腿的事,也会导致“办不成事”问题的发生。

二是“利益关系复杂一点儿”,办不成事的麻烦就多一点儿。采访中,北青报记者发现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接单的“疑难杂症”更多的是关乎市民、企业自身利益的大事。如去年家住西城区文兴街社区的尹女士因治疗肺病和糖尿病,不仅花光了积蓄,而且还无法继续工作,本来想着申请低保渡过难关继续就医,不料在“经济状况核对”环节,一笔莫名冒出的10万元公司认缴出资记录让她的境遇雪上加霜,这10万元的认缴,自己怎么查?到哪里去查?眼看着申请要被驳回,彷徨焦虑的她找到了西城区展览路市民街道服务中心的“悉心听”窗口。面对这个“疑难杂症”,“悉心听”窗口开启了4个月的用心办旅程。

个人如此,企业亦如此。目前,北京很多制造业原材料企业面临转型升级,丰台区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接单了一家化工原料公司改制中遇到的各种烦心事。这家公司转变主营业务,1万多平方米的写字楼等待出租。一系列变更手续让公司财务人员无从下手,而且疫情期间,公司经营收入锐减,企业困难就在眼前……这些“办不成的事”直接关乎着企业员工的饭碗,关乎着市民的生活质量。

反映“办不成事”窗口 见招拆招

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既是一个有形的窗口,更是一种无形的机制。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面对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搜集到的企业群众的各种急难愁盼,一年半来,本市各区围绕着这个特殊的窗口设计多种制度“见招拆招”。西城区推出“悉心听”窗口和“企业小管家”跑腿服务;朝阳区推出线上“朝我说”“朝好办”;东城区开展“找茬日”行动;今年大兴区正式运行“首席代表跑工单”机制等等。工作流程的不断优化,总结、提炼甚至倒逼出的多项创新制度,使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在步入2022年后开始呈现出接单数下降、办成率和满意率上升的新局面。

前文提到的西城区尹女士遇到的低保申请问题,就在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市民服务中心“悉心听”窗口的帮助下最终得以解决。结果疑似是公司在登记时填写错误,导致尹女士经济状况核对报告出现了认缴记录,最终在“悉心听”窗口的转办和协调下,市民尹女士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并且还解决了其住房补贴、再就业登记等一系列问题。

西城“悉心听”窗口增设流动“悉心管家”

据西城区政务服务局介绍,西城区于2019年在办事大厅开设了“悉心听”窗口,这个窗口可以说是反映“办不成事”窗口的前身,其目的就是多渠道多角度收集“办不成事”突出问题,搭建起政策咨询、意见收集、疑难解答、解决问题的平台窗口。2020年,西城区将北京市“办不成事”相关要求纳入“悉心听”窗口,在全区24个政务服务大厅同步推广开设“悉心听”窗口,现在进化为2.0升级版的“悉心听”窗口在街道社区服务站也能看到,可以说将政府收集意见的触角延伸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在东城区,为及时了解“办不成事”反映的情况,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专门成立了“办不成事”信息搜集小组,出台了“东城区解决企业群众‘办不成事’问题工作流程图”,通过发现问题、汇总转办、限期解决、结果核查、监督检查和报送备案六个环节,形成“办不成事”全流程闭环。作为服务的延伸,2021年下半年以来,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每月推出“找茬日”,“找茬”小组会在一个月内随机选择一天,在办事大厅轮流巡视,到每个窗口查看,只为提前发现问题。

西城区推出的“企业小管家”服务和大兴区今年初正式运行的“首席代表跑工单”同时聚焦涉企跑腿儿服务。西城区首批“企业小管家”吴新说:“我的服务就是要帮助企业解决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帮企业把事情办成。”在朝阳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的“朝我说”服务专区,不仅可以现场接收企业办事人员及群众有关政务服务问题线索,企业和群众还能通过线上方式提出意见建议。在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催生出的一系列机制的作用下,可以说本市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对诉求的解决和反馈已经成为本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域中的“接诉即办”。

反映“办不成事”窗口从反向完善了本市政务服务中的“告知承诺制”,进一步清除了阻碍群众办事的隐形壁垒。如前文提到的因窗口工作人员一次性告知不准确而造成办事人两次办理工作居住证未果的情况,石景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接单后立刻查找问题,督促相关办理部门优化、改进工作制度。当这家企业办事人员再次来为员工办理居住证时,“普通”窗口出具了详细的告知单和相关文书,居住证一次办理成功;针对办事指南不精准而造成理解偏差的问题,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根据工作流程与首都之窗相关部门沟通,及时修正办事指南,第一时间把“身份证明”改为“身份证”,指向明确,事情自然顺利办成。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反映“办不成事”窗口的生动实践,是真正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简政之道;是在优化营商环境的首都发展进程中,以敬民之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有益探索。

《北京青年报》2022年6月13日相关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蒋若静 蒲长廷 李泽伟 解丽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兜底服务窗口”体现服务的温度
工人日报 2024-08-14
大兴区兴丰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晴天窗口”做好满分服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4
大兴区兴丰街道:优服务促提升“面对面”窗口受理到“肩并肩”帮办服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广东江门:“‘办不成事’窗口还真办成了事!”
南方都市报 2023-12-25
大兴区魏善庄镇擦亮“魏管家”政务品牌 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创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1
多举措遏制不动产领域“黄牛党”“黑中介”问题
太原日报 2023-08-27
别把事情都推给“办不成事”窗口
经济日报 2023-08-13
民生谈:别把事情都推给“办不成事”窗口
经济日报 2023-08-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