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巨头蔚来准备向处于竞争关系的其他车企分享其电动汽车换电平台技术,并计划到2025年在海外建立1000个换电站。
蔚来欧洲副总裁张晖(Zhang hui)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愿意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共享其换电平台技术,正在与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就此事进行洽谈。当被问及共享换电技术是指授权还是其他类型的商业协议时,蔚来拒绝提供更多细节。
“我们希望到2025年成为(欧洲)高端市场的参与者。”张晖说道。蔚来认为,换电模式可以赢得欧洲消费者的支持,充电桩稀缺和充电耗时长两大因素阻碍了欧洲区域电动汽车的需求增长。公司希望通过出售换电系统,扩大该技术的使用范围,以此化解消费者对充电桩不足的担忧。
蔚来在中国建立的换电站目前已达868座,并表示其客户更换电池的次数达到了760万次。今年1月,蔚来在挪威开设了首座换电站,并计划在该国建立20座换电站。未来,该公司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欧洲和美国建立1000座换电站,到本世纪中期全球换电站网络增加到5000座。
蔚来汽车表示,在挪威推出ES8 SUV车型时,几乎所有客户都选择单独租用电池,这样就可以使用换电站。一个月的电池租赁费中包括两次免费更换电池,消费者可以选择100千瓦时的电池或更便宜的75千瓦时电池,后者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上市。
所谓“换电”,就是当新能源汽车电池电量不足时,在最近的换电站更换上已经充满电的电池,概念类似于老式手机换电池的充电方式。换电所需的时间平均在5分钟以内,而充电模式在快充条件下需要一个小时以上,慢充则需要8-10小时。
与传统充电模式此昂比,换电模式的优势在于缩短补能时间、延长电池寿命、提高安全性、对电网冲击小,分担了充电桩不足的压力,直接降低了用户购车的成本。
美中不足的是,换电网络的建设成本要远高于充电网络。瑞典交通管理局去年发表了一份关于换电的研究报告,其中援引蔚来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建造一个换电站的成本为77.2万美元,包括电池和场地租赁,而建造一个电池充电站的成本则为30.9万美元。
蔚来表示,目前正在寻求降低换电站的建造成本。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共享其换电平台,可以提高换电站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成本效益。
除了蔚来以外,国内目前从事换电服务的企业不多,且大多面向出租车等服务型车辆,面向私家车的换电服务屈指可数。主要原因在于换电标准尚未统一,成本投入过高,短期内难以盈利。
全球电动汽车先驱特斯拉曾在去年3月声称电动汽车换电模式“问题重重,不适合大规模推广”。特斯拉多年前曾在美国尝试过换电策略,但很快放弃了该计划。通用、大众、雷诺等知名车企也对换电模式表示怀疑。
据报道,蔚来的潜在客户之一可能是吉利旗下的路特斯科技,蔚来曾通过其风险投资部门对该公司投资。同时,吉利计划到2025年在全球建立5000个电动汽车换电站,但尚未表示是否会创建自己的平台。
此外,今年晚些时候,蔚来将进军瑞典、荷兰和德国。其中,蔚来计划在德国推出的车型将是ET7轿车,直接与同样采用换电技术的电动版宝马7系竞争。
业内普遍认为,家充桩、快充桩、换电站将成为未来电动车三种主要的补能方式。据中金公司研报分析,预计2025年我国换电站数量将达到2.2万-2.6万座,市场前景广阔。
与国外车企的消极态度相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的规模化应用,作为对电动汽车补能方式的扩充。
2020年,换电模式被列入“新基建”范畴,首次被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建设充电桩”拓展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要增加换电站等设施。
2021年5月,全球首个换电技术国家标准《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具体规定了采用可更换电池的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测试办法和检验条例,于2021年11月起开始实施。
2021年10月,工信部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纳入试点范围的城市共有11个。目标是到2023年生产10万辆可换电汽车,并在试点城市建设总共1000多个换电站。
今年以来,工信部发布《2022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要求推进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等标准制定。汽车厂商蔚来和吉利、电池制造商奥动新能源以及央企中国石化共同表示,计划到2025年在全国开设总计2.4万个换电站,而目前的换电站数目大约为1400个。
据路透社此前报道,如果中国市场在大规模推广换电模式上取得成功,这种转变可能会影响到特斯拉、大众和通用等全球汽车巨头的商业模式。这些品牌的电动汽车采用自有专利电池,特斯拉甚至只采用本公司的充电网络。
换电技术一直是蔚来旗下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共享换电技术的举措就相当于特斯拉允许其他品牌使用其超级充电网络。除了降低换电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加速全球化布局的目的以外,蔚来此举更是为了在即将迎来爆发的换电行业中抢占更多的话语权。(澎湃新闻记者 秦艺逍)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