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克隆技术,我们至少要花10年才能得到同样品质的优秀种牛、至少5年才能获得同样品质的优秀羊群。通过克隆,1至2年就够了。”
图为李光鹏团队正在将克隆好的胚胎植入母羊体中 受访者供图
李光鹏是内蒙古大学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他和团队们正在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两家民营企业培育克隆奶绵羊,已在实验室连轴转了两个多月。如今实验室阶段工作已完成,克隆后的胚胎已被移植进受孕母羊中,4个月后,小克隆羊就要出生了。
“种羊的精力和体力是有限的,传统交配无法在短时间内造出很多的羊来。克隆技术就不一样了,扩种的速度特别快、质量也稳定,大大节省时间成本,很有市场价值。”其中一家民营企业蒙天然牧业公司与李光鹏团队合作6年,培育适合当地生长的奶绵羊品种,刘信是董事长。“相较于目前主流的山羊奶,绵羊奶的乳蛋白、乳脂、钙含量均高1倍多。”
刘建宁是另一家民营企业内蒙古丰东知盈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建有一处规模超4000只的奶绵羊种羊场。他告诉记者,按照育种规范,他们将之前培育出的三代奶绵羊送到实验室做分子标记、基因检查,之后通过克隆手段、将大家认为当下最优秀的个体和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图为李光鹏团队培育出的数十只克隆羊后代 受访者供图
刘建宁还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借这次克隆迅速扩群,带动当地更多农牧民规模化养殖、增加收益。“之前,种羊常被以扶贫名义送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下一步,我们想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我们帮助配种、按照标准回收,当地牧业大户来养羊。这样成本、管理等都更可控。”
生物育种科研能力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是需要顶层设计、长远规划的产业。其中,动物克隆、胚胎工程等都是生物育种产业中的核心技术。
“内蒙古是畜牧业大省,广大农牧区的农牧民应该享受到克隆等世界尖端生物科技的红利。”李光鹏自2007年起,率领团队扎根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攻关开发和创新家畜种质资源、攻克良种自给自足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家畜生物育种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空白。
十余年来,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通过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等技术成功培育出双肌鲁西牛、双肌蒙古牛和双肌西门塔尔牛新品系。
“其实早在2010年,我们的克隆羊就从高校实验室中走进农牧民家了。”李光鹏回忆说,团队在一家内蒙古农牧企业的配合下,用3只顶级杜泊种公羊的体细胞,4至5年陆续克隆出60余只顶级杜泊公羊。“克隆实验室当时就建在企业里。周围不少牧民来围观,全程了解克隆过程。”
图为克隆羊 受访者供图
后来,克隆羊多半被无偿送给农牧民,用于改善当地绵羊品质、提升牧民收入。据统计,当地千余户牧民受益,年收入从5至6万元提升至12至15万元。当时李光鹏团队的助手和学生手把手地教牧民胚胎移植技术。好多牧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基层科技员了。
克隆动物安全、健康吗?团队通过长期的试验、综合各方面数据得出肯定的结论:克隆的牛和羊一般都是优秀的种畜,对提升育种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阿拉善盟自然条件恶劣,是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也是内蒙古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团队曾将4只克隆公羊放到阿拉善的沙漠进行放牧试验,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克隆羊的各项生理指标和它们的活动轨迹都与普通羊一样,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应性,能很好的适应阿拉善干燥和极寒极冷的极端气候,能参与羊群的日常繁殖。
“经济效益很明显。”乌尼孟和是阿拉善左旗畜牧改良站的工作人员。之前李光鹏团队在当地开展科研时,带来的克隆羊让他印象深刻。“品质特别好,配种后生出的羊价格也高。但只有1只,太少了。”
图为李光鹏团队正在将克隆好的胚胎植入母羊体中 受访者供图
同样,团队还将克隆公牛放入到了乌兰察布的草原进行放牧试验,无论夏天的高温还是冬天的寒冷,克隆牛都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第二年,克隆牛的后代也出生了。
“传统自然交配会受母本的影响,无法将种公牛(羊)的优秀品质稳定遗传到下一代。克隆技术则相当于‘复制+粘贴’,性状百分之百遗传。”就在1个月前,杨磊研究员带领研究小组在包头市达茂旗一家牧民合作社开展克隆蒙古牛工作。
“如何选择被克隆的种公牛大有讲究。我们前期会在实验室进行分子层面的鉴定。”副教授苏广华也是团队一员。他告诉记者,按照计划,1年之后,将有10余头克隆牛出现在牛圈中。“这次准备了100多头受体牛,用于胚胎移植。”
“取长补短嘛。合作社有优秀的种牛,但是他们开发利用不起来。我们有现成的前沿技术,如果不应用,也就只能发发论文而已。”杨磊这些年来经常深入农村牧区,深有感触。
作者/奥蓝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