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太感谢您了,我用了您指导的方式和我父亲沟通,最近有了很大变化!”近日,家住大兴观音寺北里社区的杨女士特意来到观音寺街道“观民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紧紧握住了王海涛老师的双手,感谢她对父亲的心理指导。
原来,杨女士的父亲年近60,本应开始幸福的晚年生活,但他却总觉得自己身上有病,去各大医院检查都显示健康指标正常,时间长了,父亲的这块“心疾”让杨女士一家都十分困扰。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女士在观音寺街道“国门首站观音寺”微信公众号看到了关于“观民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介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咨询。
在了解杨女士一家的情况后,“观民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指导老师王海涛进行了耐心的分析与讲解,告诉杨女士,其实她父亲的症状称为“疑病症”,是现在很多老年人容易发生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失眠、焦虑等,表现为总觉得身体不舒服,影响正常生活。“我们很多的生理表现其实是源于心理的问题,‘疑病症’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家庭关系压力大或者希望获得关注,这时候就需要家人与其进行耐心的沟通,找到心理‘病灶’。”经过王海涛老师的指导,杨女士回家与父母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父亲的心理状态有了很大改善。“以前他连家门都不愿意出去,总觉得自己有心脏病,后来我们沟通后发现,他对于我母亲的唠叨倍感压力,听了王老师的建议,我和母亲也进行了沟通,现在父亲愿意出去走走了,还能参加社区活动,性格也逐渐开朗了!”杨女士说道。
自去年9月份“观民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像杨女士这样的咨询者,王海涛老师已经接待了近百位,包括社区居民、社工、青少年等,涉及家庭关系、工作压力、青春期叛逆等多个方面。“我们主要就是给居民做一些心理健康科普的活动,也会根据居民的需求进行分类,有老年人、女性、婚恋关系,还有青少年和亲子关系问题的,给他们进行团体的心理辅导。”王海涛老师说道。
走进“观民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90平方米的屋子里处处体现着专业心理服务的“用心”。“我们的心理服务中心分为团体测评区、沙盘区和咨询区。”王海涛介绍,根据心理咨询的专业布局,为了让来访者感受到最专业的、最放松的状态,墙面粉刷的颜色选择了柔和平静的水蓝色,座位成L形摆放,这样指导师和服务对象双方既能够相互捕捉到对方的目光,又不至于因为目光的直视导致服务对象的紧张,使服务对象能够在一种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下真实的表露自己。除了日常的一对一心理指导和不同群体的团体辅导,“观民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还链接了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及国内社会心理领域的知名专家,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随时倾听辖区居民的心声。
身为国内首批社会心理指导师的督导师王海涛老师有着多年的社会心理服务经验,作为“观民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创始人,她怀揣着心理服务社区化、普及化的理想,将以往专业、科学的社会心理服务带到社区中,带到了居民、社工的身边。
为了更加精准地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服务诉求,王海涛对前来咨询的案例进行整理,形成了社区心理服务数据库。“社区居民的心理需求主要集中在独居老人、婚恋关系、青少年和基层工作者四类服务对象,前三者其实都是家庭关系,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基层工作者的心理状态。”王海涛说,近几年,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基层工作者压力倍增,目前已经与首座御园二里社区、观北社区拟定了社工心理减压活动,为社工释放工作压力。“未来,我们想在各个社区培育社区心理指导员,教会社区工作者用专业的心理工作技巧与居民进行沟通,纾解矛盾情绪,用心理服务助力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治理。”王海涛介绍到。
此外,针对街道“接诉即办”工作,“观民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还将对观音寺街道12345接线员进行专业心理培训和释压活动,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
用“心”服务,心心相映。观音寺街道“观民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用专业的心理服务为社区建设赋能,从心理慰藉出发,关注居民的社区生活体验感,为建设和谐幸福的“国门首站观音寺”注入由内而外的幸福力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婧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