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北京市应急局召开《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李超介绍,气象部门将做好极端天气预报预警。做好极端天气长、中、短期、短时临近预报的无缝隙衔接。建立提早预报预警机制,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原则上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对其它极端天气提前6至12小时预报预警,并力争提前至24小时,精准落区预报提前1小时以上发布。
据李超介绍, 202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全球各个区域,并且将随着全球升温而加剧。”以2021年为例,我国天气形势复杂,气候异常显著,极端事件频发。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有半数影响北京,如今年北方平均降水量创历史第二多记录,北京出现了超长汛期观象台代表站全年降水量为698.5毫米(较常年偏多32%)。1月至2月出现极端冷暖转换,1月初极端低温创下1951年以来第三低的记录,2月下旬最高气温攀升至25.6℃,为历史同期最高,极端暖事件给北京冬奥会测试赛造成较大挑战。此外,3月份的两次强沙尘暴,7.18、7.26局地强对流降水天气以及秋末冬初的全市大范围雨雪寒潮,都让人印象深刻。
就此,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对北京城市运行面临的风险和影响,制定和发布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措施。李超指出,市气象局做好极端天气预报预警。做好极端天气长、中、短期、短时临近预报的无缝隙衔接。建立提早预报预警机制,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原则上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对其它极端天气提前6至12小时预报预警,并力争提前至24小时,精准落区预报提前1小时以上发布。
同时,加强风险防范应对科技支撑。加强极端天气触发和演变机制科研,研发高分辨率集合预报系统,推动数字气象台建设,科学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减轻极端天气影响。
在应对方面,市气象局将提升监测能力。组织气象观测设备的巡检,优化高风险地区观测站网,强化X波段天气雷达等垂直观测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同时,增强服务能力。探索开展精细化至社区、村、旅游景点的分区预警,着力提高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和效果,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天气解读,回应社会公众和媒体关切,同步开展科普宣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