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过渡 资管竞跑众生相
经济观察报 2022-01-01 15:07

(图片来源:东方IC)

“你看,这几年公募基金规模上得多快!”在一家公募基金工作的张成阳如此感叹。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时那个五一假期,全公司加班研究行业未来不确定的那种焦虑,仍旧历历在目。

这三年多来,公募基金正向市场招募更多的人才,因为规模持续扩张,近期已连续第5个月刷新历史最高纪录,金融猎头小李愈发忙碌。

金融专业毕业生李林,因为这几年春笋般破土而生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获得了更多的求职机会。但同时,银行理财也经历着规模、利润下滑的阵痛期。

信托机构员工周宇的同事们总在抱怨待遇下降,信托通道再也做不了,但他却觉得,赚快钱的日子肯定长久不了,要接受“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的事实。

这恰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金融业众生相,他们是资管行业里的普通一员,被变革的浪潮所裹挟,也准备好了迎接全新的行业规则。

自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以后,或者更确切地说,从2017年11月17日征求意见稿发布后,资管行业的历史走向已经开始改写。

三年多的时间里,银行理财开启了净值化艰难转型,银行分拆成立独立的理财子公司;曾经“高大上”的信托风光不再,周宇们的百万年薪的时代已成往事;在打破刚性兑付的规则下,公募行业迎来大扩容,基金已经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细分行业;券商发力主动资产管理,在市场上频频“招兵买马”。

阵痛、博弈、洗牌……资管行业野蛮生长时代成为历史黄页。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亦昭示新时代的开启。2022年1月1日,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在更加透明的赛道上,不同资质与客户背景下的各类机构将会如何竞跑?

现在,舞台的幕布正式拉开,新的篇章正待书写。

阵痛

“内卷”是2021年火起来的一个词。一般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的行为。

李林正在尽量避免被“卷”进去。在很多金融专业学生看来,金融就是一个很“卷”的专业,录取分数线年年走高,而高薪就业岗位有限,大家只能越来越拼,把努力变得“通货膨胀”起来。

随着银行系的理财子公司相继成立,提供了应届生的就业岗位,成为很多高校金融类、管理类毕业生规避行业内卷的新选择。

2021年底,刚刚参加完某理财子公司秋招的某财经大学应届生李林告诉记者,“题目真的挺硬核的”,比如,其中笔试题要求设计一款年轻人的理财,包括产品特点、营销方式等方面,除了传统金融知识,对求职人的银行理财行业的了解程度要求也很高。

他从师兄师姐那里了解,银行理财子真的“很香”,大部分岗位有编制,同时待遇也是市场化的倾向。所以2021年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李林也向多家理财子公司投了简历。他说,平时同学们会讨论打听,哪几家头部理财子的待遇比较好,哪家比较一般,但是可以作为保底的offer。

2018年资产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应运而生。《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提出,鼓励并支持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形式开展资管业务。2019年,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开业,拉开了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的序幕。目前,以后29家获批筹建,已开业22家,尚有7家待批开业。

从过去的银行资产管理部(或资产管理中心)独立出来,成立专业的理财子公司,不少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很明显的感受是业务更规范化和专业化。

随着行业逐渐壮大,理财子公司吸引了不少金融业人才。2020年,赵轶也从券商研究所来到一家新成立的理财子公司。他认为,对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感受到的最大的变化是对过去的旧模式做出改变。

比如非标准化资产(以下简称“非标”),它运作方式和运作的成本发生变化,以前非标资产估值波动很小,现在资产换成债券、股票的或者其他金融市场资产,它随着市场交易而波动。

因此,一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不改变客户的风险偏好的情况下,还能够把现在的产品做得与过去差不多:波动比较小,收益相对比较高。

但也不全是困难,赵轶打了个比方,从商业银行分离,成立独立子公司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就像小孩长大了之后,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虽然说风险增加了,因为没有人保护,但他同时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能自由发挥,成长空间更大。

对这个从业者来说,涉及到理财甚至金融行业的人才流动、薪酬待遇。对于投资者来说,需接受银行理财产品的新规则。

因为监管文件连续出台,2018年被行业称为资管元年。在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转型、消除多层嵌套、严格非标投资等理念下,行业面临重塑。

到了2019年初,银行的保本理财几乎在市场上“绝迹”。从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底,全国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到了2018年底,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2.04万亿;此后慢慢回升,截至2020年9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

博弈

资管新规正式发布后,一直伴随着热烈的行业讨论。其中,银行理财因为非标规模大,受到比较多的关注。

不少银行业人士、专家、学者都曾建议防止风险,不可操之过急。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曾表示,“银行信贷任务不断加重,原有的一些产品的资金需要新的资金来接续。银行新增信贷要大量增加的背景下,还要弥补老产品到期的资金缺口,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可见理财产品的转型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尊重现实,不可操之过急。并要真正实施一行一策,防止一刀切,齐步走。”

从此后的整改进度来看,几类资管产品中证券和保险资管产品存量化解难度不大,公募基金几乎不受影响,而银行理财整改难度相对更大。

到了2019年底,此时正距离银行理财的转型过渡期仅剩一年,行业净值化转型进度不到50%。根据资管新规要求,2020年底前为过渡期,各家机构需要在此之前完成整改。

虽然各家银行的转型进度不一,但在2020年底前完成转型多多少少都有压力,行业都期待监管方面有一定的放松。

当时有国有大行资管部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来之后,此类的建议就从没有停止。直到2019年,明显感觉到监管的态度好了很多,一直在认真的听取银行的建议,总体来说保持了比较好的沟通。

2020年7月,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牵头的课题组谏言:资管新规过渡期再延长两年。同时,延长过渡期后,监管机构应确保法规严肃性,做好预期管理,严格执法,防止再次形成政策博弈。

几天后的7月10日,央行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回答经济观察报记者提问时称,有些人建议延长过渡期一年,有课题组建议资管新规过渡期再延长2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逻辑和道理。“疫情冲击应该延期。但也有机构、学者建议不能延太长,可能延一年是比较合适的。”

在2020年7月30日,央行正式出台规定,将过渡期延至2021年底。

洗牌

在银行进行净值化转型、压缩非标业务时,信托非标业务躺着赚钱的时代不复存在。

2021年,多家信托公司项目出现兑付问题,可谓“雷声阵阵”。7月,大业信托-君睿15号(九通基业)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违约;11月,外贸信托-富荣166号恒大成都天府半岛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延期兑付。

“2021年是战战兢兢选的理财产品,我们的账户没踩到一个雷,我真是谢天谢地,热泪盈眶。”一家信托公司人士给自己写了一份简单的总结。

从信托资产管理规模来看,2017年末信托业达到最高点为26.25万亿元,一度跃至中国资产管理规模第二大金融子行业。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规模逐年回落,截至2021年3季度末,信托业受托管理的信托资产余额为20.44万亿元。

在信托公司工作多年的周宇告诉记者,转型的这两年的确很痛苦,因为前几年加杠杆太容易了,赚钱也太容易了。

过去,信托是一个“通道”。这些项目穿透后,底层资产大都是银行的资金,通常是套一个私募基金或者资管计划的壳,发地方政府平台隐形债务的项目或其他项目。“我们做的非标,哪个投到创新领域、小微企业?很多都是投房地产公司、上市公司股票质押业务,加大杠杆的业务。很少看到有影子信托投到高科技企业的。”周宇说。

他也很清醒,认为现在是信托回归理性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存在高收益、低风险的行业。一个行业极端的贫富差距也不可能存在太久,之前信托公司的客户经理相比银行贷款客户经理的待遇,高得不止十倍,但是信托的不良几乎是银行的两倍。“信托经历了短期的繁荣,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周宇说,按理说,信托的发展和业务是缓慢的。大家现在痛苦于信托规模下降、赚不到钱,但是信托本来就不是赚快钱的行业,不存在赚快钱的基因。现在大家沉下心来,反思信托真正可以做什么,投入团队、投资系统,把创新业务做起来,可能还有希望。

现在,信托公司发行产品的收益率走低,从业人员收入也在下降。在资管新规出台之时,是否预料到几年后,会有这样的行业格局?

周宇说,也许信托行业一直都有侥幸心理,认为监管不会严格执行资管新规,有人幻想如果整个行业的利润下滑、不良飙升,监管能会坐视不管?事实证明,不能存侥幸心理,如果从2017年开始降低对利润追求,断臂求生,还会有今天这么多的爆雷和不良资产吗?

“很多同事抱怨没有通道可做、房地产信托做不了了……没用的,那个时代结束了。”周宇说。“1月1日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信托公司可能就更有底气地打破刚兑了吧!”

即使在同一起跑线上,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各自的目标客户群也不一样。

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中信证券固收团队预计,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可如期完成整改任务。但改革步入攻坚期,部分理财通过构建“体外资金池”、滥用摊余成本法以及发展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等方式弱化转型冲击。

过渡期完成,但规范行业,监管一直在“打补丁”。中信证券固收团队认为,对于这类“顽疾”的治理将成为过渡期结束前后乃至未来理财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要点。

新局

“券商资管交易岗,一天出结果,后天发offer。”2021年12月初,金融猎头小李发在朋友圈连续发布多条招聘贴。2021年下半年以来,他在朋友圈频繁地发布需求券商资管的交易员岗位。

告别过去的通道业务,券商也在主动转型,通过设立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发力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造、加速FOF产品布局等方式推进转型。

2021年以来,已有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东兴证券、华创证券、国金证券等6家券商拟设立资管子公司,

作为一名金融猎头,小李打趣地称呼自己为“人口贩卖师”。作为资管的相关行业人士,他也对近几年人才市场的流动熟稔于心。

比如近期他频繁搜索人才的交易岗,因为有家大中型券商近期进行规模扩张,急需人才。他接触到的求职者,大都会偏向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券商自营、理财子公司的交易岗位。

“毕竟交易员的工作压力很大,人才流动也很正常。”他给记者简单分析了现在的行业“鄙视链”。之前,有公募基金在招聘时会觉得,银行理财在交易领域范围广,不够“专”,因而更偏基金行业的求职者。而银行理财子公司,会青睐来自公募和券商行业的人才。

从保险、证券、基金等几类机构的资管规模来看,证券公司资管规模已经从2018年3月的16.5万亿元下降到2020年6月的10.3万亿元;公募基金资管规模从2018年4月的12.9万亿增长到2020年8月的17.8万亿。

到2021年,公募基金的规模仍在持续扩张,2021年9月30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突破24万亿元,连续第5个月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至11月30日更是再上台阶,达到25.32万亿。在公募基金工作的张成阳回忆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时,好多基金公司都在加班,“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最大的困难来自细节的不明确。毕竟那时发布的指导意见更多是一种理念性、文化层面的引导,实操层面的细节仍未确定,需要与监管、同业、外部律所等沟通交流。”分析下来,张成阳所在的公司初步认为,公募基金作为高度净值化、标准化的产品,依托自身的投资管理优势和日趋完善的产品线,叠加独立托管、分散投资、强制披露、公开透明等制度优势,将会成为各类投资者重要的标准化底层投资工具。总体而言,对公募基金利好。“你看,这几年公募基金规模上得多快!”如今,张成阳感叹这三年多来行业发生的变化。

公募基金的规模增长,行业人才需要扩充。小李告诉记者,尤其是基金公司中后台,有几家公募基金的市场营销等岗位需求量大,给的薪酬待遇也比较有竞争力。

在传统的银行代销之外,线上平台的基金销售份额快速增长,很多基金公司在增加招募中后台的岗位。小李了解到的几家大中型公募,有的之前没有专业的线上营销的部门,现在业务增加,加班严重。这种情况下,有的公司比较重视中后台,会专门设立一个部门;有的可能仅添加人手就可以。

很多基金公司把握住了银行理财转型的契机,“当初我们预判的一个业务机会,到现在来看其实是比较正确的,那就是加强和中小银行之间的合作。”有一位大型公募基金市场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因为预判到中小行缺少资产管理所需的投研能力和系统支撑,净值化转型困难。特别是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忙于存量处置,短期内较难腾出双手筹备净值管理。在内部供给减少后,银行需要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第三方产品补充,满足客户理财需求,从而保证客户不流失。

在这个建议下,这家基金公司后续也加强了与中小银行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在代销领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历史长河开启新的序幕,实现新规预期的防范金融风险等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这期间仍会有阵痛、波折,变革的破与立等待机构的书写。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成阳、周宇、李林、赵轶、小李、均为化名)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深度|当公募基金反超银行理财,理财经理众生相
北京商报 2023-08-27
债市“大考”众生相
上海证券报 2022-11-25
债市冲击波下的众生相:净值、赎回压力大,前景仍存分歧
第一财经 2022-11-17
“一参一控一牌”新规落地 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将提速
证券时报 2022-05-25
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 资管行业轻装上阵再出发
经济日报 2022-01-27
资管新规落地!保本型理财产品将不复存在 对投资者有何影响
央视财经 2022-01-13
银行理财资产规模小幅缩水 公募与保险资管强势增长
上海证券报 2021-10-14
“跛脚”的资管业务:券商资管转型找准定位是关键
经济日报 2021-10-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