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中药制造,从选料、炮制、制药的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匠心。坚守传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就是工匠精神的要义。发展壮大中医药业,需要重振工匠精神。
北京勃然制药有限公司位于昌平区流村镇,这是一家有着55年历史的制药企业,其前身为同仁堂中药加工厂。近日,北青社区报记者近距离观察制药工艺“绝活”,感受中药制造的奥妙,见证动人的工匠精神。
虽然,制剂生产进入了大型设备时代,但实际上,部分制剂的关键工艺仍需用手工操作,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丸剂生产中的“手工泛丸”。今天,记者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位获得北京市总工会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提名人物奖,从事丸剂生产40年的“药工”——党员薛德怀。
40年以恒坚守,匠心铸就非凡
“手工泛丸”自“黄帝内经”起已流传了数千年,是传统丸剂生产的关键步骤。其制作耗时长,工序复杂,需凭经验判断加料的最佳时机及分量,期间还要求反复不停地加料、搅拌。每天,操作者都要手工筛分成千上万粒的细小药丸,粒粒要求大小平均、圆润光滑,极大地考验着制药人的细致和耐心。
在制作的过程中,操作者需将打磨好的中药粉末与黏合剂交融混合,在搅拌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柔力,还要不断观察药品的变化,在保证产出标准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浪费。
由于工艺要求高、工作量大,掌握手工泛丸技艺的通常是有多年操作经验的老药工。
在第二届“北京大工匠”中药泛丸工现场实操比赛中,薛德怀制作的药丸,每100粒手工泛丸的药材要重约6克,而且每一粒药丸规格都要保证“大小均匀,光亮圆齐”,凭借着出色的制药标准,薛德怀一举夺魁。
薛德怀是土生土长的流村镇西峰山村人,1982年,18岁的他来到勃然制药厂工作。从此,他与“泛丸”这门传统工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他回忆,虽然“泛丸”不易,但第一次接触,他就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初,薛德怀对中药一窍不通,他便勤问苦学、边学边干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中药学书籍,并向制药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取经”,熟悉药材的特性。他师从北京同仁堂制药传承人刘启华、薛连贵老师,开启了长达30余年的学习生涯。
“一开始的时候不懂借力,一天下来手都抬不起来。”薛德怀表示,“制药辛苦是次要的,容不得一点马虎。现在每一次的制作,我都会保证合格率在98%-99%的高标准。”
“活到老,学到老。”薛德怀一直牢记着师傅的教诲,“干一行,爱一行,更要钻一行。”
谈起制丸经验,薛德怀更是如数家珍。“要熟悉记得每一种药材的特性,哪些油脂多,哪些粘性强,在泛丸的时候,就要灵活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不然制成的药丸成不了型。”为提高“泛丸”质量,他尝试了数百种原辅料配比方案,直到找出最佳配比。
“制作水丸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制作蜜丸,蜂蜜的质地非常的粘稠,一滴滴下去,非常难控制和药物的粘合度,既要控制药物规格,又要保证大小均匀,这都需要耐心、时间、经验的累计。”薛德怀说。
40年的时间,薛德怀已经实现自己的目标,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将各种剂量的药材配比烂熟于心的韧劲,和做好每一份药的初心,以及传承“至精至微”的工匠精神。
党性铸就匠心,培育百余位传承人
2009年,薛德怀在北京勃然制药厂党支部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入党12年的党员,他坚守初心、践行使命,以工匠精神传承中药丸剂技术,薛德怀始终把技术提升,保证质量放在首位,不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让中药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庆祝建党100周年,勃然制药党支部组织党员活动(右二为薛德怀)
薛德怀曾参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协同研发“龙归养心丸”,这是一款获得了军特药准字的产品。
“这款药在航天员科研日常的训练中,提高他们的身体机能,发挥了很好的功效,得到了航天中心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谈及此,薛德怀颇有些激动。
在“明目地黄丸”优质优价申报工作中,薛德怀负责制丸工序的优化,“明目地黄丸”获得北京市优质优价品种称号。他还参与了北京市公立、民营医院150个制剂中药品种工艺研发。
这150个制剂中药,每个品种都要需要用2斤的药粉小试,每个品种都要进行严格的测试,有的品种都要经过4、5次的反复试验,才能报批合格,为了攻克技术难关,薛德怀经常加班加点,挑灯夜战。
过程虽然艰苦,但凭借共产党人的坚持与担当,他硬是坚持了下来。平凡、单调、重复、艰苦是对泛丸工作最常见的注解,而自律、担当、奉献、追求则是泛丸药师薛德怀最真实的写照,连不少老前辈都戏称他为“丸美主义”工匠。
薛德怀(前起二排,左三)和徒弟们在一起
在实践中完成泛丸技艺的传承,40年,薛德怀累计培养中药泛丸员工100余人,为中药泛丸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当疫情肆虐中华大地时,薛德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报名参加了西峰山村卡口执勤工作。
党员薛德怀在西峰山村卡口处执勤
“他每天下班以后,从5点到晚上9点,都在卡口处坚守执勤,正是寒冬腊月,冷风彻骨的时候,”熟悉薛德怀的村民王大叔说,“村口的风多大啊,一到晚上,他被冻的直跺脚。”
40年,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每年八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西峰山村的小枣就红了,脆红香甜,现在国家还鼓励发展民宿,旅游观光一体,”薛德怀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美丽的家乡,“这几年流村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各村的街道整洁多了。而且镇里也特别重视人才,各项技能培训,每年都会举行,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我心理很踏实!”
“这些年来,无论加班几点,无论多晚回到家中,都能吃上一口热乎饭,”薛德怀坦言,“妻子无私的奉献支持,给了他工作的动力。”
“家里的活,还有4亩地,这些年来,都是我母亲一个人里里外外在操持着,父亲总是加班加点,他一颗心都扑在药丸上了。”薛德怀的儿子有些“怨言”。
“薛师傅干活真是没的说,每天都是早来晚走,很热心地向我们传授制丸技术,”和薛德怀一起工作了30余年的同事姚秀华说,“严师出高徒,他在厂里传帮带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几十年如一日,在一个岗位上干一件事,兢兢业业地干,干得很有成就,干得乐呵呵,这就是工匠精神。”薛德怀说,“我要用毕生精力专心做好一件事,一辈子只做好这一件事情。厂里还要建大工匠工作室,我要多带些徒弟,把泛丸技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复兴传统中医药文化贡献力量!”
在流村镇,像薛德怀这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传承坚守、精益求精的党员榜样还有许多。守初心担使命,他们将一份为人民服务的情怀融入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他们用出色的工作表现,展现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他们埋头苦干、奋力拼搏,为昌平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贡献着流村力量!
文/北青社区报 夏航
编辑/赵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