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人物 | 悄然离世的罗格,是怎样的奥林匹克“掌舵人”
新华社 2021-08-31 07:00

2021年8月29日,在卸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八年后,比利时人雅克·罗格悄然离世,享年79岁。

对奥林匹克运动,罗格虽未有如其前任萨马兰奇那般的再造之功,但他决绝的反兴奋剂、反腐败之举,以及创办青奥会这一富有远见的设想,在这家“百年老店”的历史上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对中国人来说,他也是一个亲切的“老朋友”——他全程见证了中国第一次当上奥运会东道主的历程,并给予了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的评语。

命运之舟

罗格一生与体育结缘。出生在海滨城市的他,3岁起就经常跟随父母一起出海。青年时代,罗格曾三次参加奥运会帆船比赛,拿过一次世界冠军、两次世界亚军。他还从事橄榄球运动,拿到过比利时联赛冠军,为比利时队先后效力长达10年。

34岁时,罗格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进入大学学医,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一名外科整形医生。对体育的热爱,令罗格在从医之余,并未远离奥林匹克运动。退役的那一年,他应邀加入比利时奥委会,后来成为了比利时奥委会主席。

他语言上的优势———除了能说流利的荷兰语和法语外,还能讲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成为进一步跻身国际奥林匹克管理层的有利条件。1989年,罗格当选欧洲奥委会主席。1991年,受萨马兰奇之邀,罗格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十年之后,他从萨翁手中接过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权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罗格在2005年的一次采访中透露,他在运动员时代从未想过要加入国际奥委会,更别提当国际奥委会主席了,在他看来,“一切都属于机缘巧合”。

在卸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罗格也未远离体育,出任联合国秘书长青年、难民和体育问题特使,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继续贡献着力量。

重拳改革

尽管掌舵国际奥委会并不在罗格最初的人生规划中,但他对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其治下12年里,国际奥委会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拳首先挥向了兴奋剂这颗体坛毒瘤。

罗格曾说,如果有一天人们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使用兴奋剂,而不愿意送他们去体育俱乐部,那么这一天的到来也就意味着体育的堕落。因此,从组建反兴奋剂委员会到不断提高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数量,再到促使所有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接受《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对违规运动员的严厉处罚,他把反兴奋剂这把“火”越烧越旺。

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前夕,东道主希腊的两名运动员以发生交通事故在医院接受治疗为由,拒绝接受兴奋剂检测。顶着得罪东道主的巨大压力,罗格坚决不妥协,最终迫使那两人退出奥运会,从而向世界体坛昭告了反兴奋剂的坚定立场。

相比反兴奋剂工作,罗格任内的另一项重要改革——奥运“瘦身”计划,成效则不甚理想。

萨马兰奇时代,奥运会顺应商业化、职业化的时代潮流,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声誉渐隆。但奥运会规模日益庞大,给举办国家带来的经济压力与日俱增,也让一些弱小国家望洋兴叹。因此,罗格主张把一些落后于时代、观赏性差的项目剔除出奥运会,接纳一些新兴项目,以保持奥运会的活力,同时降低举办成本。然而,由于项目调整关乎项目生存发展以及奥运会上各国(地区)的奖牌得失,砍掉旧项目和引入新项目都阻力重重。到罗格卸任时,他提出的将夏季奥运会规模控制在10500名运动员、28个大项的目标未能达成。时至今日,他的继任者巴赫在位已八年,这一难题依然未能得到解决。

罗格曾表示,青奥会是他留给奥林匹克运动的最大遗产。这个由罗格一手创办、面向15至18岁年轻人的“迷你奥运会”,寄托了让奥林匹克运动回归其价值本源、激励教育年青一代的美好理想。尽管对于创办青奥会,国际奥委会内部曾有过反对的声音,但如今,青奥会已经走过11个年头,先后举办了六届(夏季、冬季各三届),从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体育运动,到为奥运会“测试”新项目,再到助力中小城市圆梦奥运,其价值与意义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中国情谊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三天后,罗格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因为这一缘分,罗格同中国保持着一份特别的情谊。

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罗格先后20余次来华,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广州等城市乃至街巷社区都留下过他的身影。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罗格三次向中国领导人致函表达慰问,国际奥委会也首批向灾区捐款100万美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罗格在致辞中说北京奥运会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这一评语至今广为流传。

罗格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秘书曾透露,每次来中国前,罗格都会让秘书在卡片上写一两句中文,并给每个汉字标注发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上几句中国话。2003年3月的一天,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送审2008年奥运会会徽设计方案“中国印”, 按照惯例,国际奥委会主席要在会徽样本上签名确认。那一次,罗格给了在场所有人一个惊喜——他让秘书取来自己的中国印章和印泥,在会徽样本上端端正正地盖上了“罗格之印”。

罗格还十分赞赏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所做的贡献。过去十几年里,他多次为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主办的《文明》杂志特刊题词,以表达对该期刊长期推广奥林匹克文化的肯定与支持。2017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尽管因为身体状况不佳,那时罗格已久未在公开场合露面,但那一次他仍然来到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现场迎接习主席,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特殊情谊。

智者无形

一直以来,罗格给外界的印象是斯文儒雅,沉稳理性,但不苟言笑。接受采访时,无论问题刁钻还是轻松,他总是面容平静,语速平缓,喜怒无形。唯一一次例外是在温哥华冬奥会,开赛前一名格鲁吉亚雪橇选手在训练中意外身亡,悲剧发生后不久,在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罗格还没开口说话,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他用颤抖的声音说:“在冬奥会开幕前,我们失去了一位年轻的格鲁吉亚选手,我感到非常难过。”罗格曾坦言,那是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12年里的至暗时刻。

在主政国际奥委会时期,罗格追求一种民主、平等的管理方式,大胆充分放权,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好评。他表示,自己首先是一名忠实的“听众”,倾听奥运大家庭各方意见,然后再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或许和他学医的背景有关。他说:“在给病人看病时,你首先要听病人描述症状,再对他进行检查分析并诊断,最后决定处治办法。这就是我的做事方式,我不喜欢独断专行,我注重团队合作。”

同样难能可贵的是,身为国际奥委会掌门人,罗格始终保持着运动员的“本色”。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后仅几个小时,他便宣布,盐湖城冬奥会期间他将住在运动员村,而不是国际奥委会总部饭店。这一做法,他一直保持到卸任前的伦敦奥运会。

童话《小王子》是罗格最喜欢的一本书。在卸任前的一次采访中,记者请罗格为自己的国际奥委会生涯作评,他引用了《小王子》当中的一句话作答:“评判自己比评判别人要难得多,要是能评判好自己,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编辑/周学帅

相关阅读
巴黎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蒸蒸日上——巴赫谈奥运、AI和电竞
新华社 2024-07-23
中国奥委会2024年第38届奥林匹克日活动举行
新华社 2024-06-23
国际奥委会全会通过《奥林匹克宪章》修正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0-16
巴赫:国际奥委会正考虑创办奥林匹克电子竞技运动会
新华社 2023-10-15
国际拳击协会将被逐出奥林匹克大家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8
北京冰雪盛会,开启奥林匹克新纪元
光明日报 2022-04-08
奥林匹克峰会:北京冬奥会将开启全球冬季运动新的时代
新华网 2021-12-12
五大冠军齐聚汇文中学 让学生“动”起来感受奥林匹克文化之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25
最新评论